看到兩個新聞,一個湖南禁止AI處方,一個上海AI醫院開診
#AI醫生會成爲可能嗎#
把deepseek自己的觀點放到後面,因爲內容比較長,而且很官方,恐怕是沒有讀者看的進去的。我先說自己的觀點,AI和醫療結合是大趨勢,AI輔助醫生決策是大方向,但AI代替醫生,不太現實,當然,對於相信AI的去找AI看病就好,對於信任醫生的,還是希望對醫療這個行業保持一定的尊敬。
我個人試了幾次,關於診療上的問題,輸入 Deepseek,它實際上能給出比較合理的答案,但前提是作爲醫生,我對它的回答能有一定的判斷力。而且最近已經有很多家醫院宣佈接入deepseek,輔助醫生診療,我覺得這是好事。AI直接提取病例數據,做出的分析,實際上和醫生的判斷其實是大差不差的。尤其是西醫,有固定的數據庫的情況下,更是這樣,而且它可能比醫生分析的更到位;雖然中醫有時候天天講人工智能取代不了中醫,其實沒什麼取代不了的,現在有AI診脈AI舌診還有經絡儀、紅外之類的檢查設備,數據統計出來,不會比一個老醫生差多少。
可以說,AI在大數據基礎上做出的分析,不會比醫生更差。但是,AI取代不了醫生,現階段不行,因爲臨牀數據庫還不夠全面;以後也不行,因爲醫學最主要的並不是說診斷出什麼病給予什麼治療,更重要的是人的抉擇。可以說是患者的選擇,也可以說是醫生的選擇。一個病的診療方案有那麼多,最終能夠在臨牀上實現什麼樣的治療,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醫患之間的溝通。
AI生成的再怎麼全面準確的診斷,在患者面前也不過是一堆冷冰冰的數字而已。當然,輕病人無所謂,網上傳言AI會給醫生造成什麼失業壓力或者什麼的,其實一點都不重要,現在的醫療環境,愛找誰看就找誰看,輕病人更是如此,相信AI,自己把症狀輸進去,它會告訴你做什麼檢查吃什麼藥的,我已經看到網上有拿着Ai結果去找醫生看病的了,無所謂。只是,希望看病的時候,不要胡攪蠻纏,自己對自己負責就行。所以,湖南衛健委禁止Ai開具處方這件事,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責任主體不明,你說你吃AI開的中藥方子,吃出問題來,算誰的,算藥店的,你自己去買的藥;算醫生的,你自己要求開的。算你自己的,那不可能,我們的患者有什麼事情一定是要把別人拉下水的,不鬧不甘休,是中國患者的特色之一。
對於重病人來說,重要的真的是診療方案嗎?當然,診療方案很重要,好的治療可能挽救50%的生命;但更主要的是,面對疾病時,患者和家屬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怎麼治,治幾分,有什麼預期,預後不好怎麼辦?醫學倫理,看着不重要,實際上,每天都是面臨倫理的考驗。
AI,終究不是人。沒有醫德,沒有感情。
當然,我看一遍網絡,就對中國的醫療現狀失望一分,因爲,在網絡上,中國的醫生已經沒有醫德可言了。
所以,也就那樣吧。假設,AI取代了醫生,我是不是能轉行做下心理諮詢,提供醫療倫理方面的安慰?
#上海AI醫療#
上海AI醫院的開診是醫療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其引發的討論可從技術優勢、醫療模式變革、社會影響及挑戰等方面綜合分析:
1.技術優勢與效率提升
上海AI醫院的上線標誌着醫療智能化進入新階段,其核心價值在於提升效率與精準度,而非取代醫生。未來需通過政策規範、技術迭代與醫患協同,構建“高效+人文”並重的醫療生態。對於公衆而言,接受AI醫生的前提是明確其輔助定位,同時保留對人性化醫療的期待。
#湖南嚴禁使用AI自動生成處方#
湖南省衛健委(通過湖南省醫保局)近期出臺政策明確禁止醫療機構使用人工智能(如DeepSeek等)自動生成處方,這一規定引發了廣泛討論。以下是政策背景、核心內容、爭議焦點及社會反響的綜合分析:
一、政策背景與核心內容
湖南禁止AI開處方的政策,本質是對醫療核心責任的堅守,強調“技術賦能而非替代”。其意義不僅在於規範當前實踐,更在於爲AI在醫療領域的長期發展劃定倫理與法律邊界。未來需通過政策細化、技術創新與行業共識,實現醫療效率與人文關懷的雙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