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察加半島73年前強震致災難性海嘯…為何今年只5公尺?專家曝關鍵原因
堪察加半島外海7月30日發生規模8.8的淺層地震,專家慶幸海嘯的破壞力比預期還低。圖/取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
堪察加半島外海7月30日發生規模8.8的淺層地震,專家慶幸海嘯的破壞力比預期還低,不過,同一地區73年前發生地震矩規模9.0淺層地震,掀起15公尺高的海嘯,造成災情。同樣都是大規模地震,爲什麼這次沒有引發災難性海嘯?中央氣象署分析原因。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表示,1952年11月4日在堪察加半島外海的地震矩規模9.0的淺層地震,掀起15公尺高海嘯。那個年代沒有海嘯預警系統,數公尺高的海水就這樣襲擊毫無防備的堪察加半島、千葉羣島、庫頁島居民,還有許多太平洋沿岸城鎮,包括日本、夏威夷、智利在內,都傳出海嘯災情。
今年7月30日同一地區再次發生規模8.8的淺層地震。消息一出,太平洋沿岸國家包括臺灣陸續發佈疏散警報,生怕歷史重演。幸好,這次海嘯的破壞力比預期還低,在震央附近記錄到的最大高度僅約5公尺。
氣象署表示,地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與鄂霍次克板塊的隱沒帶。這裡的太平洋板塊,以每年約8公分的速度隱沒到鄂霍次克板塊下方,屬於逆斷層;而這起地震斷層破裂長度約500公里,最大錯動量約8公尺。雖然規模相當大,躍居全球史上第6,但和1952年規模9.0相比,地震釋放的能量強度只有50%,推動海水的力量相對較小。
此外,地震能否掀起巨浪,氣象署表示,取決於海底斷層位移的方向和幅度,而海嘯波高也取決於沿途經過的海底地形,以及最終抵達的海岸線形狀。研究顯示,這起地震的斷層滑動程度相對小,而且斷層並不是整整齊齊地朝相同方向破裂,讓海水的移動方向混亂不一,不利於生成大片海嘯。
氣象署表示,根據紀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在震後10分鐘發佈海嘯警報,沿岸國家也做出相應的疏散措施,例如日本疏散全國沿海地區約190萬民衆、夏威夷關閉機場、中南美洲也有許多國家暫停海上活動、疏散沿海民衆。
在日本、夏威夷、美洲地區測得的波高多爲1至2公尺,氣象署表示,臺灣各地的波高也幾乎不到10公分,最高的潮位出現在蘭嶼,測得12公分的波高。這次海嘯災情不像原本預期的嚴重,除了地震本身能量沒那麼大,斷層破裂方式也恰巧阻礙海嘯生成之外,也得歸功於預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