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學童收心有撇步 醫師:調生理時鐘、建立期待感

兩個月暑假已進尾聲,父母將面臨如何幫助孩子收心、準備上學的情況,家中的小一新鮮人也必須適應新環境。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兒童及青少年心智科醫師林岱嶽建議,想幫助孩子收心,可從生理調節層面及心理準備層面着手,至於小一新生入學,可着重認知發展考量和社交適應支持,同時把握4項原則,就能讓孩子輕鬆面對開學並適應新環境。

林岱嶽指出,暑假期間孩子最常面臨的問題就是作息紊亂,因此可先從生理調節層面着手,包括逐步調整作息:開學前1至2周開始,每天提早15至30分鐘就寢和起牀,讓生理時鐘自然調整;恢復規律飲食:固定三餐時間,減少零食攝取,確保營養均衡;適度運動:增加白天活動量,幫助夜間更好入睡。

作息調整後可協助孩子進行心理層面的準備儀式,例如建立期待感:與孩子討論新學期的趣事,例如見到同學、學習新知識等;漸進式引導:可安排一些需要專注的靜態活動,如拼圖、閱讀,重新培養專注力;情緒支持:理解孩子可能的焦慮,給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鼓勵。

另外,家長也要適時的提供孩子社交適應的支持,包含人際關係準備:教導基本社交技巧,例如主動打招呼、分享、合作;獨立性培養:練習自己整理書包、綁鞋帶等基本生活技能;情緒管理:教導孩子表達情感的適當方式,處理挫折的策略。

林岱嶽指出,至於從幼兒園畢業即將踏入小學生活的小一新鮮人來說,無論是環境、學習或生活作息,和過去都大不同,因此在適應上更需要家長的陪伴與協助。6至7歲是兒童從具體操作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因此在認知發展上需着重學習模式轉換:從遊戲導向轉爲學習導向,但仍需保持趣味性;注意力培養:小學需較長時間的專注,可透過分段練習逐步延長;規則意識建立:幫助孩子理解並遵守校園規範。

在陪伴小一新鮮人的過程,有4項原則可參考,包括提前熟悉環境:帶孩子到學校走走,減少陌生感;建立新作息:提前1個月開始調整爲上學時間表;家校配合:與老師保持良好溝通,瞭解孩子在校狀況;耐心陪伴:適應期通常需要2至4周,給孩子充足的調適時間。

林岱嶽醫師提醒,如果孩子出現持續的食慾不振、睡眠困難、情緒低落或身體不適等症狀超過兩週,建議諮詢兒童心智科醫師,排除適應障礙的可能性,每個孩子的適應速度不同,重要的是給予足夠的愛與支持,才能讓他們在安全感中逐步成長。

開學在即,林岱嶽醫師建議家長可安排靜態活動,幫助孩子重新培養專注力。圖/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提供

林岱嶽醫師提醒,如果孩子持續出現異常症狀,建議可諮詢醫師,共同協助孩子逐步成長。圖/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提供

林岱嶽醫師表示,小一新生的學習模式將從遊戲導向轉爲學習導向,家長可運用簡單的方式,讓學習保持趣味性。圖/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