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高雄車站新風貌:雲朵天棚啟用、下沉式廣場成圓,開啟交通新時代!
雲朵天棚。(攝影/蔡信宏)
【◎文/李瑰嫺 ◎攝影/李瑰嫺、蔡信宏 ◎圖片提供/交通部鐵道局南部工程分局】
歷經20年工程,承載歷史與未來的高雄車站,以嶄新風貌正式亮相。連絡臺鐵與捷運的「下沉式廣場」正式成圓,爲交通動線打通任督二脈,旅客往來更加順暢無阻。融合節能設計與流線美學的「雲朵天棚」,搭配棚頂綠意盎然的「高雄綠之丘」也正式完工,空中綠洲花園改寫老街區風貌,也讓市民的生活質感再升級。
歷經20年的工程,高雄車站主站體以嶄新風貌亮相,爲高雄的交通門戶帶來變革。 (圖片提供/交通部鐵道局南部工程分局)
縫合南北區域地景的新車站,設計結合綠建築與城市美學,並保留了老車站的歷史脈絡。 (圖片提供/交通部鐵道局南部工程分局)
舊高雄車站。(攝影/李瑰嫺)
高雄綠之丘。(攝影/蔡信宏)
連結天棚與高雄車站站體的旋梯。(攝影/蔡信宏)
開箱高雄車站 必看5大亮點
• 下沉式廣場成圓 四通八達動線升級
自地面入口乘着手扶梯緩慢下降,來到地下一樓的「下沉式廣場」,陽光透過天窗灑落點亮空間,使光影也成爲景觀設計的一環。設計師打開車站傳統邊界,將站體轉化爲開放式廣場,人們可以自由穿梭走動。未來廣場也預計規劃作爲裝置藝術展示空間與公共展演場地,舉辦市集、演出等各式活動,成爲城市交流與創意彙集的場域。
下沉式廣場。(攝影/蔡信宏)
• 雲朵天棚 看見光與風的綠建築
雲朵天棚由荷蘭建築團隊 Mecanoo 設計,是國內車站最大的無柱拱頂桁架。以南臺灣的藍天白雲爲設計靈感,而燈籠形狀的照明則呼應臺灣廟埕的文化意象。79 支宛如花托的造型支柱,最高達 15 公尺,優雅地撐起雲朵造型的鋁板天花。高挑開闊的空間結合天窗設計,使光線與微風得以自然流動,降低人工照明的需求,使得美觀與綠建築概念融合,兼具建築美學及永續發展理念。
雲朵天棚。(攝影/蔡信宏)
• 高雄綠之丘 城市裡的漂浮綠洲
雲朵天棚上方,是名爲「高雄綠之丘」的空中綠園,綿延的灌木與地被植物交織出一座生機盎然的都市花園。在繁忙的交通樞紐間,營造出一處靜謐開放的綠意角落。乘電梯或沿旋梯而上,視野瞬間開闊,從高點眺望高雄,遠方的柴山、85 大樓、鳳山街景一一映入眼簾,在天氣晴朗的日子裡,甚至能遠眺北大武山。向南望去,舊高雄車站的帝冠式靜靜矗立,過往與現今的車站記憶,在層疊的光影與綠意中交織,講述着高雄的時代變遷。
高雄綠之丘。(攝影/蔡信宏)
高雄綠之丘。(攝影/蔡信宏)
• 舊車站回家 高雄車站變身文化據點
2002年,爲配合鐵路地下化與捷運工程,日治時期建造的舊高雄火車站站體南遷82公尺。直到 2021年,舊車站才遷回原址,矗立在新車站南側的出入口,隨着工程完工,新舊融合的輪廓終於清晰展現。
舊車站採「唐破風」式屋檐,中間拱起、兩側圓弧,結合西洋鋼筋水泥結構,是日本昭和時期「帝冠式」建築代表之一,80年來見證高雄的城市變遷。未來車站預計轉型爲藝文場館,而老高雄人熟悉的「紅鯉魚」噴泉雕塑,也將於車站前廣場重現,喚起時代記憶。
「帝冠式」建築代表之一的舊高雄火車站。(攝影/李瑰嫺)
• 綠園道延伸 串聯樂活風景線
天棚頂部的綠之丘不僅是空中花園,更做爲銜接周邊商業大樓的平臺通道,向東西延伸的兩翼,橫跨站東、站西路,串聯兩側的綠園道。自此,市民的運動路線不再因鐵路軌道而被中斷。踩着鐵馬暢遊綠園道,便能輕鬆穿梭在綠意之中,享受順暢無阻的城市漫遊體驗。
綠之丘橫跨站東路、站西路,串聯樂活風景線。(攝影/李瑰嫺)
• 穿越高雄車站百年風華
自即日起至3月31日,「明日軌績—高雄車站進化之路」特展於下沉廣場西4門對面舉行中。以第一代打狗停車場(高雄港車站舊名)爲起點,娓娓道來高雄車站的歷經多次發展和蛻變的歷程,展出許多珍貴的車站文物,以及不爲人知的歷史故事,喜歡鐵道文化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了。
「明日軌績—高雄車站進化之路」特展。(攝影/李瑰嫺)
高雄驛起飛,重返城市中軸線(2021年報導)
高雄車站鐵路地下化 翻轉城市景觀(2021年報導)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