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7065/6次”東極列車”四季季流轉的民生列車

清晨7時許,當祖國東方的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K7065次列車正緩緩駛入撫遠站。這一刻,不僅是一天運輸任務的完成,更是中國鐵路網向國土最東端延伸的生動寫照。這趟被稱作“東極列車”的普速旅客列車,自2012年12月18日首發以來,已在這條973公里的線路上奔跑了十餘年,成爲連接“華夏東極”與內陸腹地的生命線。

2012年,撫遠站K7066次首發票早早售罄的場景仍讓許多撫遠市民記憶猶新。”火車開到家門口是撫遠人的大喜事,以後出遠門不用再大車小車地折騰。”撫遠市民楊先生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當地百姓的心聲。這座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處的邊陲小城,從此告別了不通客運火車的歷史,真正融入了全國鐵路網。

牡丹江客運段煙臺車隊K7065/6次列車長王曉東見證了這條線路的變遷:“我們這趟列車不僅是通向祖國最東端的列車,也是撫遠通向內地各大城市的便民車。”從哈爾濱東站出發,經綏化、鐵力、佳木斯、建三江、前進鎮等市縣,終到“東極之城”撫遠,這趟列車猶如一條銀線,將散落在東北平原上的明珠串聯起來。

在不同季節,這趟列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對於攝影愛好者肖宇這樣的”資深”驢友來說,這是追尋第一縷陽光的”觀光專列”——“晚上出發,在車上睡一宿就到,不僅方便,票價也實惠”。冬季大雪封路時,它又成爲沿線居民最信賴的安全通道。

而每年四五月間,列車則變身爲“插秧專列”,運送農民務工人員前往三江平原廣袤的田野。這條行駛在福前鐵路上的列車,延續着我國第一條支農鐵路的使命。上世紀70年代,爲解決三江平原交通問題而修建的這條鐵路,如今仍在爲“北大倉”的糧食生產提供堅實支撐。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中國飯碗裝滿優質龍江糧,是鐵路人的責任。”王曉東列車長的話語擲地有聲。從燃煤車體到空調車體,從顛簸緩慢到平穩舒適,列車服務質量的提升,折射出鐵路發展的時代軌跡。

在近15個小時的旅程中,列車工作人員攙扶旅客上下車、清理車廂衛生的身影,構成了鐵路服務的微觀圖景。而車窗外的風景,則展現着東北大地的滄桑鉅變——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蛻變,從人跡罕至到機器轟鳴的轉型。

“鐵路修到哪裡,哪裡就有了人氣;火車開到哪裡,哪裡就有了希望。”忙碌中的王曉東表示,這趟列車所承載的,不僅是南來北往的旅客,更是一個地區的發展夢想。

(中國日報黑龍江記者站 周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