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虧334億,創軌交史上最大記錄:昔日地鐵“盈利王”,爲何走下神壇?
訂閱 快刀財經 ▲ 做您的私人商學院
作者:朱末
來源:快刀財經(ID:kuaidaocaijing)
從“盈利王”到“虧損王”,驚天反轉總是來的出人意料。
2025年5月,深圳地鐵集團披露的財報,如同一枚深水炸彈,引發劇烈震盪:這家連續五年穩居“中國地鐵利潤王”的國有企業,在2024年虧損高達334.6億元,相當於上年末淨資產的10.46%。
這是什麼概念?等於每天燒掉9178萬元,每分鐘就有6.37萬元化爲烏有,過去五年賺的錢(273億元的累計利潤)一年全虧完了,還要倒貼60億,直接創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史上最大虧損記錄。
作爲中國最早實現盈利的地鐵運營商,深鐵開創的“軌道+物業”模式不僅被寫入哈佛商學院案例庫,更被全國地鐵公司奉爲圭臬。2019年-2023年間,深鐵集團年均淨利潤維持在67億元水平,2022年更是以8.7%的淨資產收益率傲視羣雄。
支撐一份份亮眼成績單的,是佔企業總收入半壁江山的房地產開發業務,尤其2017年深圳地鐵與萬科的資本聯姻,一度被視爲產融結合的典範。然而,成也蕭何敗蕭何,隨着房地產下行,萬科業績跳水,股價持續暴跌且面臨債務壓力,直接連累到了深鐵集團。
從去年開始,深鐵集團就在不斷“輸血”萬科。2024年4月30日,萬科旗下中金印力消費REITs在深交所上市,髮型規模32.6億元,深鐵集團認購份額近30%,約10億元;2025年2月21日,深鐵擬向萬科提供股東借款,借款金額爲42億元,用於幫助萬科償還公司到期公開債務,而就在2月10日,深鐵集團纔剛剛借款28億元,不到半個月時間,兩次借款金額已達到70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4月29日晚間,萬科再度發佈公告,深鐵集團再次提供借款33億元,借款期限36個月。連續三次借款,這也使得深鐵2024年資產負債率急劇攀升,帶息債務規模突破4000億元,加上自身運營成本的剛性上升,可以說整體形勢嚴峻。
深圳地鐵從盈轉虧,標誌着地鐵系統靠地產反哺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深圳地鐵的境遇,如同一面多棱鏡,折射出地鐵建設與投資運營背後的共性問題,能否成功破局,決定着深鐵未來的命運走向。
01
憑“軌道+物業”模式
躋身最賺錢地鐵公司
國家要強盛,交通需先行。
對於城市而言,地鐵具有運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小、安全可靠等優點,是發展公共交通、緩解交通壓力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地鐵還能給當地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意義不言而喻。
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鐵也是十足的吞金獸。一般來說,國內地鐵單公里均價成本在7億元上下,相當於高鐵的四五倍,普通鐵路的十幾倍。地鐵的運營成本同樣高昂,平均每公里運營成本在8000元到1.6萬元之間,一條地鐵從破圖動工到開站運營,需要四五年時間,想要回本更是要二十年以上,這還是建立在客流穩定的基礎上,想要實現盈利,難度可想而知。
深圳地鐵就是那個例外,不僅客流強度和線網密度均位列全國第一,每公里軌道承載的客流量遠超其他城市,還連續盈利14年,是全國地鐵同行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深鐵之所以能夠成爲全國最賺錢的地鐵公司,主要靠站城一體化和對房地產的投資。所謂的站城一體化,指的是地鐵公司利用地鐵周邊的土地資源,建設住宅、商業、公寓、寫字樓和酒店等,最終打造成一個多功能的城市綜合體。
簡單來說,就是地鐵修到哪,房子就蓋到哪,土地就漲到哪。地方政府和地鐵公司在修建軌道交通的同時,也同步開發地鐵周邊的住宅、商業、寫字樓,土地升值帶來的溢價收入,再反哺地鐵建設與運營,從而有餘力去持續提升服務質量。
細翻一下深鐵集團的年度報告,就能發現,深鐵的房地產收入佔比高達67.7%,是運營收入的3倍以上,在2024年虧損以前,公司年營收在過去十年裡增長了20倍,一度突破200億元,而這裡面又有個繞不開的角色——萬科。
深鐵和萬科的命運之所以能夠如此深度綁定,還得從當年的“寶萬之爭”說起。2015年,大A經歷超級牛市,身爲地產龍頭的萬科,股價被嚴重低估。
此時,姚振華的寶能系開始悄悄買入萬科股票,買入還不過癮,還通過鉅盛華和前海人壽,利用“險資加槓桿”瘋狂掃貨;之後,恆大帶着它奔跑的皮帶突然殺入,瘋狂買入萬科股票,持股比例一度達14.07%,司馬昭之心都寫在了明面上。
亂象持續到2017年,深圳地鐵集團果斷出手,先是作價372億接盤華潤的15.31%股份,再作價292億吃下恆大的14.07%股份,成爲萬科第一大股東,結束了轟動商界的寶萬之爭,萬科的企業性質也從民企變成了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本以爲這會是強強聯合的開始,卻沒想到短短几年後,形勢便陡轉直下。
02
持續借款鉅額虧損
內憂外患壓力陡增
將萬科收入囊中的深鐵集團,起初確實嚐到了甜頭。
在地產昂揚的那幾年裡,萬科常年保持着高分紅的狀態,給予了深鐵充分的投資回報。在2019年最巔峰的時候,深鐵一年的淨利潤就達到了116.67億元,也是在這一年,深圳地鐵建設迎來井噴期,當年深圳地鐵三期、四期工程的16條(含延長線,不含4號線北延段)約284公里項目同時在建,創歷年之最。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21年以後,樓市急轉直下,萬科作爲行業標杆企業,可以說是首當其衝,遭受重創——萬科股價從入股時的22元/股暴跌至7元/股,深圳地鐵持股市值蒸發252億元。
萬科2024年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下降約26%,淨利潤更是大幅下滑,直接拖累了深鐵集團的整體業績。深鐵集團在2024年因萬科業績虧損,對其長期股權投資確認投資虧損,並計提投資減值損失,這一虧損在合併報表中體現爲334.6億元的鉅額虧損,超過了過去五年淨利潤的總額。
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萬科不能活,萬科的股價不能上去,那麼深圳地鐵所持有萬科的股份價值就還會縮水,虧損的幅度就還會加大。在這種被“套牢”的情況下,深鐵只能通過真金白銀的“輸血”方式,幫助萬科渡過難關。
今年2月10日、2月21日,深鐵集團分別向萬科提供借款28億元、42億元,用於償還萬科在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券本金與利息;4月29日晚間,深鐵再次提供借款33億元,不但如此,深鐵還表示必要時將通過一切可能手段支持萬科。
這也加劇了深鐵集團自身的債務情況。截止2024年末,深鐵集團的總資產爲7462.81億元,資產負債率爲59.60%,而未來3-5年,深鐵集團在建及擬建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1500億元,即便其中40%-50%由深圳市政府財政資金出資,但深鐵集團要面臨的壓力依然不小。
房地產的持續低迷,也讓深鐵集團的站城一體化開發業務受到震盪,2024年實現收入79.17億元,同比下滑46.23%,佔收入比重的37.36%。而在2021年至2023年,站城一體化在營收中的佔比均超總營收的一半,具體比例爲爲58.37%、66.94%和58.53%,下滑顯著。
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的不景氣,也導致深鐵集團的存貨增加。截至2024年年末,存貨爲1035億元,佔資產總額的比例爲13.86%,同比上升12.26%,大量的存貨積壓不僅佔用了企業的資金,還面臨着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減值風險。
除此之外,源自軌道交通運營成本的剛性攀升,也是懸在深鐵集團頭頂的達摩克里斯之劍。隨着深圳地鐵運營里程突破650公里,人工成本以年均12%的速度遞增,2024年僅員工薪酬支出就達83億元,再加上全自動運營系統改造、列車增購等資本性支出持續擴大,折舊攤銷費用突破120億元大關。
連“盈利王”深鐵集團尚且如此舉步維艱,更不用說全國其他地鐵。
03
29個城市全部虧損
破局關鍵到底在哪?
全國地鐵的運營情況,比想象中更糟糕。
2020年公佈數據的22個城市,只有深圳、武漢、南昌、濟南、廈門、蘭州7個城市扣除補貼利潤爲正,其餘15個城市均虧損。
2021年披露數據的24個城市中,扣除政府補貼,只有深圳、武漢、南昌、濟南、廣州爲正,其餘19個城市均虧損。
2022年披露數據的32個城市,只有武漢、深圳、濟南、上海、常州5個城市的地鐵利潤爲正,其餘27個在虧損。
2023年披露數據的29個城市全部虧損,武漢光谷廣場站商鋪空置率37%,南京地鐵商業租金下調20%,成都TOD項目流拍成爲常態,即便有政府輸血,蘭州、瀋陽等城市已陷入“運營虧損+投資虧損”的雙殺困局;2024年,加上深鐵的神壇跌落,幾乎是全軍覆沒的狀態。
從行業屬性看,地鐵的準公共屬性決定了其盈利困境。地鐵作爲公共服務設施,其定價受到政策限制,同時,作爲重資產項目,其成本回收週期長達數十年。
以深圳地鐵爲例,其票價實行“里程分段計價”,最高票價爲14元,平均票價爲4.3元。若按照2024年深圳軌道交通全年客運量30億人次計算,即便有着全國數一數二的客流量,票務收入也只有約129億元,遠遠不夠覆蓋運營成本。
若只靠票務收入,需要將票價提高至16元/人次才能盈虧平衡,這顯然又與地鐵的公共服務屬性相悖。好在地鐵和城市是一體的,大可以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深鐵的房地產開發“副業”,有力地支撐了深鐵的擴張速度,讓深圳成爲國內“1公里地鐵覆蓋率”最高的城市之一,這種方法也被其他城市所借鑑、學習。
然而,這一模式在當下已經走不通,大部分城市地鐵不得不依賴政府財政補貼。但近些年宏觀大環境的改變,地方債問題突出,讓很多城市的財政捉襟見肘,地鐵建設的審批把關力度一再被擡高。
2022年,國家就明確提出,申請新建地鐵線路的城市,GDP要達到3000億元、財政收入3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否則將直接駁回申請。也就是說,現在還沒開通地鐵和在建地鐵的城市,往後很難再有機會申報。
面對生存危機,深鐵正在嘗試其他多元化路徑。比如通過數字化服務(如多語種智能終端、行李寄存櫃)來提升非票務收入;將開發中心從住宅轉向持有型商業物業;業務層面則壓縮30%的非主業投資,聚焦智慧地鐵、新能源充電樁等關聯產業。
這場334億元的虧損,不僅是風險對衝機制的失靈,更是整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陣痛。未來,軌道交通或將面臨殘酷的出清與重生,只有能打通“公共服務屬性-商業運營能力-技術創新邊界”三重門的企業,纔有資格拿到新時代的船票。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配圖僅供參考,無指向性及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金科助理阿凡提《深鐵鉅虧啓示錄:當公共事業遭遇經濟週期之困》
2.大碗Pro《最賺錢的地鐵,竟也開始大規模虧損了》
3.界面新聞《深圳地鐵去年客流創紀錄但虧了334.6億!什麼原因》
寫在最後:安利一個寶藏讀書博主
據說,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高達1222萬人。差不多是希臘(約1070萬)或比利時(約1150萬)一個國家的總人口。
而這個數字還一直在漲,2023年是1158萬,2024年是1179萬人。一方面,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就業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今天想分享吉田修一的小說《找不到工作的一年》。
這本書非常適合失意、疲憊的階段去看,你能從中獲得能量和治癒。主角世之介畢業的時候,剛好遭遇了日本的“就業冰河期”。這個時期,日本經歷了泡沫經濟的破裂,股價、地價的下跌,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不斷上升,兩個大學畢業生中就有一個找不到工作……
夏不綠,不著名作家,出版書籍十餘本,售出多部影視版權,用寫作丈量生活的塵埃。
去視頻號、B站、小紅書搜索「夏不綠讀書」,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用閱讀鑿開心中的冰海,在閱讀這座避難所裡,一起做忠於自己的普通讀者。
- End -
快刀財經已同步入駐:36氪、虎嗅網、鈦媒體、i黑馬、品途網、商界、趣頭條、砍柴網、梅花網、艾瑞專欄、億歐網、創業邦、知乎、雪球、今日頭條、百度百家、界面新聞、一點資訊、本站號、搜狐自媒體、鳳凰網、新浪財經頭條、新浪看點、UC大魚號、天天快報、企鵝自媒體、投資界、思達派、獵雲網、簡書等30多家自媒體平臺。
快刀財經
社羣 | 內容 | 連接 | 商學院
商業快媒體、思維孵化器、價值試驗場和洗欲中心。專注互聯網以及互聯網正在影響的其他行業。有趣、有料、有態度,加入我們,擁有您的私人商學院。致力於爲用戶提供營銷策劃、社羣電商、創業投資和知識充電服務。
投稿、轉載、內容合作,請添加微信ikuai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