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做法欠指引 縣市摸石過河

長者在志工陪伴下接受「生命回顧」靈性照顧課程。(柯芊邑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政府2023年頒佈《高齡社會白皮書》將「強化高齡者的心理健康」列入行動策略,指應提供長者「靈性照顧」,但卻沒有擬出具體做法,導致各縣市只能摸着石頭過河,各行其政。

國內老人憂鬱問題嚴重,導入「靈性照顧」已刻不容緩,不少縣市政府近年紛紛加快推動腳步。目前多數縣市都以開設「靈性課程」爲主,並培育「靈性照顧」相關師資、志工進入社區;較特別的是臺南市自2023年起參考日本做法引進「身心靈陪伴員」制度,進入社區、機構提供長者靈性照顧。

臺南市社會局長照管理中心主任陳儷今說,臺南市「高齡者身心靈全人發展培力計劃」至去年底已初階培力79位學員、進階培力43位「身心靈陪伴員」,並媒合18位陪伴員進入老福機構、日照中心及巷弄長照站等,實地陪伴77位長者進行銀髮自主與衰弱預防活動。

高雄市政府「靈性照顧」服務以概念倡導與課程導入爲主,透過高風險憂鬱篩檢與人員培訓,提升長者心理健康與生命尊嚴,至今培力40名靈性照顧師資,負責培訓機構照服員。

新北市府培力90位「靈性照顧倡導員」,持續至各社區據點、長照機構辦理靈性課程講座及人生工作坊。北市府補助據點辦理「提升高齡者靈性照顧」創新提案,另結合臺北市特有的老人服務中心,辦理據點工作人員靈性照顧初階培訓,共培訓174人。

桃園、臺中雖無專責人力,但桃園每年補助每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最高2萬元,由一般照服員規畫至少6次生命繪本、生命教育、經驗回顧與傳承、圓夢活動等活動;臺中培力轄下局處及志工隊133人,另補助17個志工隊辦理「高齡者生命故事回顧」等靈性照顧方案。

衛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長周道君強調,目前各地靈性照護的重點是將觀念帶給長輩,中央不會硬性規定課程內容和實際做法,社家署先培訓師資、準備好課程素材,但不會訂定「課綱」,讓地方有需要時得以運用,且依實際狀況發展適合的做法、保有各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