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商業化落地提速,企業建言從“獨角戲”走向“生態共建”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李振 廣州報道
今年以來,具身智能成爲行業熱議話題,2025年更是被業界譽爲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具身智能正加速從技術探索邁向大規模商用階段。
全球政府、科技製造巨頭、產業鏈企業、科研機構及資本均已加速入局具身智能賽道。華爲正式運營具身智能中心,並與16家企業簽署合作備忘錄;阿里巴巴參與“星動紀元”融資,螞蟻集團註冊成立了螞蟻靈波科技,聚焦具身智能技術和產品研發;騰訊曾先後發佈全自研多模態四足移動機器人Max以及最新一代機器人小五;美團通過戰略投資佈局“宇樹科技”,獨家領投深圳新銳企業自變量機器人A輪融資。
實際上,AI驅動下的機器人技術的快速進步,大大加速了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模型的“全面開花”,掀起了一輪輪具身智能熱浪,人形機器人有望“飲得頭啖湯”,並率先在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多場景落地。
但多家受訪企業均表示,當前具身智能依然面臨製造及更新成本高、下游場景應用待拓展、批量化生產待實現等一系列問題。
“AI及具身智能產業的繁榮,絕非單一企業的獨角戲,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從算法研發到硬件製造,從場景探索到市場開拓,唯有凝聚各方智慧與力量,才能讓中國的具身智能技術,不僅在國內落地生根,也能在全球科技舞臺上大顯身手。”5月16日,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廣州峰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說。
大模型催動具身智能加速落地
當前,不少企業堅信:隨着AI技術持續下沉,具身智能將走出實驗室,走進工廠車間提升生產效率,踏入醫院病房輔助醫療護理,融入家庭客廳守護日常生活。
就在數日前,越疆科技與騰訊雲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提出聚焦具身智能及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研發、多場景應用與產業體系創新,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向工業、商業、家庭等場景的規模化落地。
各類大模型正在催動具身智能商業化落地。從當前發展趨勢看,會在哪些具體場景率先落地?
越疆科技市場總監謝凱旋認爲,未來具身智能機器人會率先在工業和垂直度高的商業領域去應用,比如越疆科技已經在工廠部署了超8萬臺協作機器人,也服務了80家世界500強的製造企業。未來在商業和家庭的服務型機器人的前景也是巨大的,比如機器人已應用在咖啡、奶茶、艾灸、理療以及家庭服務場景,其趨勢是從工業切入,在商業和家庭不斷滲透,從專用到通用,從TO B到TO C持續去拓展場景。
據透露,越疆科技與騰訊雲將基於場景打造“人形機器人+雲端大模型”聯合示範方案,開發工業和家庭服務人形機器人(包含雙足+雙臂和輪式+雙臂人形機器人)等方面展開合作。
自變量機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OO楊倩表示,機器人需要的是能夠在泛化性場景、通用性場景、隨機性的任務上去體現價值。在偏服務業方面,需要通用性能力、泛化性能力、需要機器人理解日誌的能力和操作的能力。“目前,我們已經跟頭部研發機構、商超連鎖在做相應落地,率先在開放性場景裡做相應落地。”
招商局集團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獅子山實驗室主任張家興則堅信,讓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這就是最大的場景。“我們希望讓機器人成爲繼汽車、電腦、智能手機之後的新一代的智能終端。但想讓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確實有很多挑戰,例如硬件研發週期長,且還需適應不同家庭多樣化的環境和需求。因此,端到端大模型帶來的通用性,纔是當下具身智能真正的機會。”
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衛銃則認爲,與其“進入千家萬戶”,“進入千廠萬店”可能會更快一點實現。“我從事製造業行業20多年,看到有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進入行業,希望機器人還是要回到製造業行業,先把這件事情做通。”
大灣區全產業鏈協同創新
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承載地,也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的創新高地。
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截至今年3月,廣東省註冊成立的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超過37萬家,數量位居全國之首。這些亮眼數據,充分展現了廣東省在AI領域的雄厚實力與蓬勃活力,爲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孕育了豐厚的土壤。
《2024年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廣東已成爲中國最大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聚集區,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均居中國首位,在智能機器人產業鏈各環節培育引進了一批龍頭骨幹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
但在廣州高擎機電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官羅璇看來,當前具身智能還面臨着很多問題:一是“大腦”比“身體”快,如何把大腦、小腦和運動控制、身體協同起來,在技術上仍是比較大的挑戰。二是機器人的電池續航跟負載還有提升的空間。三是本體的穩定性、安全性目前還存在技術瓶頸。
大灣區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羅璇認爲“開源”很重要,打造標準化平臺,大家一齊促進行業的發展。“現階段我們把科研、把技術力量都放在一個標準化平臺上來,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的時間可能會由10年縮短至5年甚至是3年。”
“騰訊早在2018年就投入機器人算法和產品研發,逐步形成數據共建、算法能力到仿真環境的開源開放平臺。”李強在會上表示,騰訊將始終秉持開放協同的生態理念,專注做好大模型時代最值得信賴的數字化助手,以開放的技術平臺、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熟的服務體系,與行業客戶和夥伴攜手構建具身智能產業新生態。
據瞭解,騰訊雲將全方位加碼AI投入,以科技創新助力大灣區數字經濟提速領跑。目前,騰訊已與智元、越疆科技等頭部企業攜手,在機器人大腦訓練、智能控制、遠程交互等場景中不斷突破。
針對如何發揮大灣區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優勢,實現“生態共建”?李衛銃表示,具身智能是個未來產業,行業的投入週期很長,這就需要更穩定持續的政策引導和更精準有效的金融政策。謝凱旋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在製造業、服務業有非常豐富的場景,如果能夠提供更多的場景,新的技術和產品就會產生海量的數據和案例,能夠去反哺技術和產品的迭代。
張家興表示,AI人才極其重要,香港的優勢是人才優勢,擁有非常頂尖的高校,還有專門研究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機器人的實驗室,如何把香港人才跟大灣區其他的城市、機器人方面的成熟產業鏈結合起來,這是值得去推動和探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