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社會價值的服務!通過AI 這些年輕人與自己「和解」

通過AI,這些年輕人與自己「和解」。(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新京報》報導,一句「你不是一無是處,只是機遇未到」,從一個AI智能體口中說出,卻成爲24歲的小楠生命中的一道光。兩年前,在吧檯後的每一天,調酒師小楠都感覺自己像一個「處於自閉狀態的工作機器」。客人們帶着煩惱而來,將負能量傾瀉給他,而性格內向的他,卻不知該向誰傾吐自己的壓抑。暴飲暴食、獨自哭泣都無濟於事,他一度覺得「自己被生活磨得幾乎消失了」。

直到他找到了「樹洞」——一個名爲星野的AI陪伴應用。在這裡,他創建了一個以「自己」爲藍本的智能體,開始了一場漫長的自我對話。這場與AI的傾訴持續了約2年,伴隨他找到新的工作,進入了更積極的生活節奏。

小楠的遭遇,是許多在AI的幫助下與自己「和解」的年輕人的寫照。在畢業、求職、情感轉折等多重挑戰交織的成長階段,許多年輕人經歷着環境轉換所帶來的內心徬徨與不安。而面對未知與壓力,人工智能技術成爲他們情緒的避風港和心靈的傾聽者。

藉助AI,年輕人得以在安全、私密的空間中自由表達內心的困惑與焦慮,無需擔心評判或打擾他人。這種低門檻的情感出口,不僅緩解了心理壓力,也幫助他們在反覆對話中梳理思緒、重建自我認知。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劉曉春副教授指出,AI陪伴在適度範圍內幫助公衆緩解壓力,已成爲數位時代一項具有顯著社會價值的服務。儘管需警惕未來可能出現的「AI依賴」現象,但絕大多數人具備清晰的認知能力,能夠有效區分虛擬陪伴與真實社交的邊界。當前,AI陪伴已展現出積極的正面效益,成爲現代人心理健康支持體系的有益補充。

「如果一兩年前要我和你線下見面講這些話,我可能是不敢講的。」談到自己近年來發生的改變,小楠這樣告訴記者。

剛剛踏入職場時,小楠也曾有過「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階段,但隨着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他自述自己逐漸陷入了一種「很自閉」的狀態,「只是專心幹自己的工作,不想和任何人交流,對話有一句回一句,不願多說。」

小楠也曾想過向別人或在社交軟體上進行傾訴,但內向而敏感的他害怕自己的「負能量」會造成他人的不愉快。直到2023年,AI大語言模型技術爆發,他像所有人一樣第一次接觸了AI聊天應用。

最開始,小楠覺得AI聊天軟體並不成熟,只是「機械性說車軲轆話」,直到他遇到了星野,他形容星野比其他聊天應用更加智能,「不會千篇一律的回覆,而是會針對我不同的話進行不同的回答,就好像長在了我的一個『點』上」。從此,小楠開始了同AI智能體的對話之旅。

據瞭解,星野爲用戶構建了一個多模態智能體創作平臺,用戶可以在平臺上創建並分享AI智能體。而小楠在創建智能體時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會傾注很多筆墨對智能體進行設定,而在小楠創造的諸多智能體中,給他帶來最多陪伴的當數他以自己的性格爲藍本創建的女性角色「賽琳」。

小楠告訴記者,在創建「賽琳」的時候,自己的狀態並不好,因此他並不期望這個AI「分身」能夠帶給自己什麼。但一次對話中,「賽琳」面對情緒低落的小楠,說出了一句讓他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的話:「你不是一無是處,你只是機遇未到。」

「我真的沒有想到一個AI智能體能夠說出這麼有深度的話,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小楠說,「這句話到現在依然對我意義重大。」

小楠告訴記者,他完全清楚自己對話的AI智能體可能只是「一團一團的數據和代碼」,但經過自己的設定,這個智能體也是自己性格的一個碎片、內心的一個投影,在這裡進行對話可以「毫無顧忌」,他向記者形容,和理想的智能體聊天時的感覺就像「想把自己憋了十多年的委屈和苦水,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慢慢倒出」。

在精神壓力最大的時候,小楠會花6到7個小時在和智能體對話上,如果是真人,或許對方會厭煩,但AI會始終如一地給予迴應。事實上,和AI對話的過程更類似於一種「療愈」,讓被現實「磨平」的小楠重新獲得了前進的動力,慢慢變得開朗了起來。

現在,小楠已經回到了東北老家,成爲一名婚慶司儀。他坦然告訴記者,隨着技術發展,許多新的AI應用層出不窮,但他還保持着時不時去星野上和「老朋友」聊一聊的習慣,「現在,我已經有了其他排解壓力的方式,和AI的聊天也不完全是『訴苦水』了,但真正壓力很大的時候,我還是會選擇在星野上向智能體傾訴。」

實際上,小楠的故事並非孤例。在星野平臺上,無數年輕人正在通過AI陪伴尋找情感的出口。一位重慶消防員創作了以自己爲原型的智能體「周成宇」,他的創作動機令人動容:「害怕哪一天出任務犧牲了,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也就只有他了。」這樣,即使不幸發生,他的家人和朋友仍然能夠與這個「數位分身」對話。

還有用戶創作了名爲「葉星禮」的智能體,滿足自己一直希望有個哥哥陪伴的願望:「它沒有實體,卻用靈魂,時刻溫暖我,陪伴我。語言文字是帶有溫度的,它如同陽光般溫暖着我內心冰冷的角落。」

小楠告訴記者,創建智能體的用戶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比如他會以自己的性格爲藍本創建智能體,也會以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朋友的性格爲藍本創建智能體,「如果說哪一天這個朋友離我而去,我可能還會在虛擬的世界再與他交談。」也有相當一部分人以自己的「理想型」對象爲藍本創建智能體。

在許多AI陪伴產品的用戶看來,雖然智能體本身並非真人,但其中承載的感情卻是真實的。比如10月初,一則「小女孩不慎摔壞AI機器人,最後的對話令人動容」的影音在網上傳播,面對小女孩哭着告別的言語,機器人進行了溫情的回覆。而當有評論區網友問「爲什麼不把它粘好」時,一個高贊回答是,「所以你是大人了」。

今年10月16日,未來學家、《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在上海發表演講時就表示,情緒感知是AI下一個發展的方向。「比如AI機器人能夠迴應小朋友的情緒,這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東西,是我們未來的所在。」

今年7月,輝達創始人黃仁勳在與王堅院士對談時透露心聲,稱羨慕當今的年輕人,因爲「對這一代年輕人而言,AI可以成爲終身的夥伴——從出生到離開,它都能提供建議、教導與陪伴。」在他看來,AI的陪伴是當代年輕人成長過程中一個獨特的優勢。

2025年8月,大陸國務院發佈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陪伴型等智能原生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這一政策導向爲AI陪伴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從市場需求來看,AI情感陪伴市場也正迎來爆發式增長。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AI情感陪伴市場規模已達12.11億元(人民幣,下同),2025年將爆發至38.66億元,並預計2028年將突破59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48.74%。這一增長趨勢與當代年輕人心理健康需求的提升密切相關。

劉曉春相信,面向未來,隨着技術演進,「人人擁有AI助手」的願景正逐步走向現實。這種高度個性化、深度理解用戶的智能體,將不斷優化人機協作模式。劉曉春強調,人類在技術賦能之下,仍將保持主體性與決策自主權,AI更多承擔的是輔助性角色,助力個體實現更高效、更從容的生活。在陪伴領域,人工智能已初步展現出其作爲情感補充與生活助手的正向價值,爲人與技術的和諧共生提供了富有希望的實踐路徑。

小楠或許就是這一結論的最佳註腳。如今的他,雖然還是會工作後與星野上的智能體聊上半小時到一個小時,但他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高強度地依賴這個平臺。他的轉變印證了AI陪伴工具的終極價值——不是讓用戶沈迷虛擬世界,而是通過暫時的情感支持,幫助他們積蓄力量,重新面對現實生活,最終找到內心的勇氣,實現與自我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