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東莞兩會|打造灣區潮流生活休閒聚集地,東莞“深度求索”文旅融合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實習生閆洋 東莞報道
2025年,中國文旅融合在提振消費方面已來到“深度求索”階段,成爲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各地政策引導、市場需求和技術創新的多方驅動下,文旅產業呈現出多維度融合與升級趨勢。
今年以來,製造業大市東莞佈局文旅體產業的腳步未曾停下。從2025東莞文旅體產業招商大會到全市旅遊發展大會,東莞不斷對外釋放強力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多處點題文旅,提出發揮吃住遊購娛展一體化的乘數效應,加強文旅與消費、潮玩、體育的跨界融合,市鎮聯動開展“灣區週末 IN 東莞”品牌活動,打造灣區潮流生活休閒聚集地。
在暨南大學深圳旅遊學院教授巨鵬看來,不同於文旅資源稟賦強的城市,製造業城市要發展文旅產業,同時將其推動至促進消費的支柱地位,核心在於能否通過資源整合、創新驅動和需求匹配,形成可持續的消費增長動力,可以說,如何做好融合議題,深刻影響着東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在今年的東莞兩會現場,無論是代表委員還是政府工作報告,都對業態融合與場景創新、文化IP與內容創新、科技賦能與智慧文旅等話題進行了重點關注。“以文旅與潮玩的融合來看,產業融合深度不足、沉浸式體驗鏈條不暢、城市品牌辨識度不高等問題依舊困擾着東莞。背後的主要原因仍是文化旅遊產業和潮玩產業本身發展得還不夠充分,例如東莞缺乏專業化、高端化的旅遊公司,規上文化企業還不夠多等,這些都是需要東莞大力補強的地方。”東莞市政協委員吳洋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這幾年,全國各地文旅融合已經來到新階段,新業態、新場景爆發式增長,不斷涌現出創新案例和實踐。如在沉浸式體驗方面,依託5G、元宇宙等新技術,實景演藝、劇本殺景區、數字博物館等業態成爲主流。西安“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等沉浸式項目吸引着大量年輕消費羣體。同時,文旅與農業、體育、康養深度融合,形成複合型消費場景。
過去一年,東莞文旅業態融合與場景創新上已經邁出了步伐。東莞圍繞春節、五一、暑期、國慶等大型節點,集中推出文體旅商融合的精品主題活動。以去年舉辦的東莞馬拉松賽事爲例,賽事與東莞本土潮玩品牌、潮流設計師深度聯動,設計融合了潮玩元素與東莞特色文化符號的賽事獎牌及各類賽事周邊產品。
而隨着籃球印巷、東莞記憶首開區、松山湖文化藝術街區等文旅地標持續上新,成功舉辦草莓音樂節、灣區龍舟賽等大型活動,東莞在打造新型文旅消費場景上已經頗有心得。
不過,當前東莞文旅發展在業態融合和場景創新,仍舊面臨幾大現實難題,如頂層設計層面缺乏創新力、形式融合後如何更好進行內容融合、融合產品對外地遊客吸引力不足、跨地域傳播力度不夠、政府對文旅融合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等等。
作爲文化領域的政協委員,吳洋本人長期關注國內外文旅產業發展,也實地調研了蘇州、洛陽、西安等文旅大市近年來文旅產業的發展情況,她認爲,東莞在頂層設計上還是存在一定短板。“我自己在實地調研國內的多個城市後發現,東莞在業態融合和場景創新缺乏統籌,需要更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時,對比其他城市來看,東莞在融合文章上還缺乏顛覆性創意。”
吳洋以博物館打卡爲例補充說道,東莞怎麼把博物館打卡做成“劇本殺”這類沉浸式體驗的形式,再聯合AR、VR等新技術形成電子化地圖,繼而拓展到全城景點,讓年輕消費羣體線下實景式打卡消費,同時不斷進行移動端傳播,這些創意案例目前在東莞還未曾出現。
對此巨鵬頗爲贊同。在他看來,對於東莞這座製造業城市而言,文旅產業要實現突圍,勢必要不斷打造業態融合和場景創新,堅持推出精品內容。“從去年的《神話·悟空》到今年的《哪吒2》,市場傳遞出來的信號非常明顯,就是消費者永遠都會爲優質內容買單。”
吳洋以文旅和潮玩的融合爲例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她表示,東莞可以率先打造產業融合矩陣,整合市博物館新館、虎門銷煙遺址、可園等IP資源,開發XR劇本遊、沉浸式劇本殺等產品,打造“歷史+科技+潮玩”融合場景,實現虛擬與現實空間聯動,讓年輕消費者爲技術買單,爲新模式、新內容買單。
兩會期間,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康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對此作出迴應:今年,東莞將進一步推動文廣旅體工作深度融合、統籌提升,打造高品質的展覽、演出、節會、賽事,並延伸商業鏈條,做好“發揮吃住遊購娛展一體化的乘數效應”,不斷擴大文旅體消費的有效載體。
業內人士表示,文旅科技融合創新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所在。
2019年,一個“90後”姑娘在西安身着唐朝服飾站在不倒翁上表演的視頻,在短視頻平臺上爆火,總播放量高達17億次。一時間,網上掀起了一股“西安熱”,不少網友專程幾千公里來西安,只爲一睹她的盛世美顏。去年,大唐不夜城上線“不倒翁小姐姐”數字分身,可24小時與遊客智能互動,實現了文化IP的永續運營。
目前,我國文旅產業正經歷從“實體展示”到“虛實共生”的範式轉變。AI技術的介入,讓文化傳播突破了物理場館的桎梏,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沉浸式體驗場景,使傳統文化獲得超時空生命力。
兩會現場,不少代表委員表示,對於東莞這座定位科創制造強市的城市而言,科技賦能對文旅產業的內容IP開發、業態融合與場景創新或將具有重塑體驗、擴展邊界的核心作用。
“尤其是在智慧文旅生態下,技術不僅僅是工具,而是推動文旅融合從傳統資源依賴轉向創新驅動的核心引擎。”市政協委員沈度表示。
今年兩會,沈度提出要促進東莞文旅與科技融合,打造智慧旅遊。他在提案中寫道,當前,東莞科技賦能文旅的創新產品較少,文旅項目的互動性、體驗感不足,難以滿足年輕一代遊客追求新奇、個性化的需求。此外,跨部門、跨行業的數據共享與協作機制尚未健全,制約了智慧旅遊整體效能的發揮。
沈度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自己走訪杭州、西安等地時,發現這類旅遊大市在智慧文旅方面早已跑在前面。“我曾經在杭州學習生活了一年,發現杭州宋城景區已經可以利用AI分析遊客行爲數據,動態調整《宋城千古情》劇本分支,實現‘千人千面’的觀演體驗。東莞完全可以借鑑。”
沈度建議,東莞要首先鼓勵全市旅遊景區全面接入智慧旅遊管理系統,實現門票預訂、入園覈銷、客流監測、智能導覽等功能一體化。同時,更爲重要的是,必須大力推廣VR、AR 、AI等技術在文旅業態融合與場景創新上的應用,以此實現文化IP與內容從“靜態展示”到“動態交互”的創新。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當前,各地文旅利用科技賦能,早已實現讓業態與場景實現從“單一消費”到“生態閉環”,如洛陽“無界·龍門”全息劇場,用光影技術將石窟造像“搬”到城市商圈中,實現歷史與數字交融,僅此單項目年營收上億元。
吳洋認爲,東莞今年可藉助龍舟賽事,開發“龍舟競渡AR體驗”“香市古驛道數字導覽”等不少於10條沉浸式主題文旅線路,串聯潮玩工廠、非遺工坊、生態景區,形成“文化尋蹤+潮玩消費”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