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信長達 500 頁!知名學者被同事集體舉報,結果來了;高校無預警倒閉,失業教師抗議

近日,隨着《偶爾的人類犧牲:醫學實驗與說「不」的代價》一書的出版,Macchiarini 的造假案再次成爲焦點。

學術「大佬」 被頂尖機構包庇多年終受處罰

近日,隨着《偶爾的人類犧牲:醫學實驗與說「不」的代價》一書的出版,Macchiarini 的造假案再次成爲焦點。

2011 年,意大利外科醫生 Paolo Macchiarini 成名於再生醫學領域。他聲稱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例人工合成氣管的移植手術。這一成就迅速被《柳葉刀》等頂級醫學期刊所報道。

圖源:MAGNUS ANDERSSON

2014 年,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 4 位同事,包括論文共同作者,向學院舉報 Macchiarini 的手術和論文存在嚴重問題。

他們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調查,形成了一份近 500 頁的舉報信,提交給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管理層。

4 位吹哨人原以爲這份報告會撥亂反正,肅清 Macchiarini 的不當行爲,沒成想,他們等來的卻是一場瘋狂的報復,使他們陷入職業黑暗期。

直到,2016 年,一部揭露 Macchiarini 手術失敗的紀錄片在瑞典播出,才讓這一事件迎來逆轉。

在輿論壓力下,他的保護傘——卡羅林斯卡醫學院不得不重新審視問題,並於 2018 年確認 Macchiarini 存在科研不端行爲,隨後他被解僱並面臨法律審判。

據媒體報道,他不僅學術造假,還在已婚狀態下騙婚。

如今,這位曾經的學術明星被判刑 2 年零 6 個月,他的名字與 14 篇被撤回的論文一同被釘在了學術不端的恥辱柱上,正義最終迴歸。

信息來源:wikipedia、Retraction Watch、科學網

高校新聞:

臺灣一高校無預警倒閉 失業教師怒起抗議

據臺媒報道,從去年開始至今,臺灣有 7 所大學陸續倒閉,包括:臺灣首府大學、中州科技大學、東方設計大學、明道大學、環球科技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就連今年新增的大漢技術學院,也將於今年 8 月起停辦。

其中,大漢技術學院巔峰時期超過 7000 名學生,如今校內只剩 500 人。苦於無學生就讀,該校董事會今年 2 月無預警宣佈 「8 月起停招、停辦 」。

對此,教職員因不滿失業,要求董事會辭職解散,無條件釋出經營權。學生爲爭取受教權,發起全校問卷調查,全校 498 人當中(不含延修生),有效回覆 287 人,反對停招停辦者 270 人,比例高達 94%。

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指出,大漢技術學院方面對反對聲音完全不理不睬,呼籲相關部門能主動介入調查。

據介紹,大漢技術學院(Da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於 1977 年創校,2021 年設立臺中潭子校區。

2024 年 2 月大漢技術學院董事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決議自 2024 學年度起停招停辦、安置師生、並作轉型發展等規劃,自行預定 2024 年 7 月停辦。

信息來源:中國臺灣網、大漢技術學院、雙一流高教

學術新聞:

Science:施一公團隊爲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打開新方向

近日,清華大學/西湖大學施一公團隊於Science發表題爲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ubstrate recognition and cleavage by human γ-secretase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人 γ-分泌酶識別和切割底物的分子機制,特別是其對澱粉樣前體蛋白 C 末端片段(APP-C99)的連續切割過程,闡明瞭切割主要以三個氨基酸爲步長進行的機理,並利用 cryo-EM 技術解析了與底物結合的 γ-分泌酶的高分辨率結構,爲理解阿爾茨海默病(AD)中澱粉樣斑塊形成的關鍵步驟提供了重要信息。

圖源:Science

研究者採用了 cryo-EM 技術來確定 γ-分泌酶與 APP-C99、Ab49、Ab46 和 Ab43 結合時的原子結構,記錄了底物與酶複合物的詳細結構特徵,包括跨膜 α-螺旋、三氨基酸連接區以及與 presenilin1 (PS1) 形成的雜交 β-片。

深入探討了 γ-分泌酶的切割機制,發現每次切割後,底物的 α-螺旋會解旋並轉動一轉,形成新的 β-鏈,這一過程與底物的切割位置緊密相關。這種切割機制與現有的生化數據相吻合,並支持了切割過程的「活塞模型」,即底物的 α-螺旋在每次切割後向活性位點移動約三個氨基酸的距離。

該研究所發現的這些結構信息對於理解 γ-分泌酶的功能以及 AD 相關突變如何影響這一過程極爲重要,這不僅加深了對 γ-分泌酶的分子機制的瞭解,更爲開發針對 AD 的潛在治療策略提供了新的視角。

信息來源:丁香學術

行業資訊:

安捷倫、南京大學,共謀合成生物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子建見證

近日,安捷倫科技公司宣佈與無錫市南京大學錫山應用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 「 南大無錫研究所 」)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

該實驗室專注於生物製造與組學技術領域前沿課題,雙方將利用安捷倫的合成生物學自動化與智能化解決方案,共同開發創新分析方法,推動生物製造與組學研究。

聯合實驗室有助於提升南大無錫研究所的分析測試能力,有望加速實現合成生物學研究的創新與轉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南大無錫研究所學術與戰略諮詢委員會主任郭子建,現場見證了雙方的合作協議簽署。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在科學界裡受關注度不斷上升的學科領域,它在推動生物經濟創新、生物醫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層面都展現出巨大潛力,因而戰略意義凸顯。

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爲南大無錫研究所科研團隊提供安捷倫技術平臺、售後服務與專業知識培訓,促進開發創新的解決方案,爲無錫市打造合成生物學研究的前沿陣地貢獻力量。

—版權聲明—

來源:生物學霸,

僅用於學術分享,版權屬於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繫微信號:Eternalhui刪除或修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