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號公司日賺680萬,北航學霸撕開紅海市場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鈦媒體APP)
電動兩輪車捲成一片血海,九號公司竟然悄悄日賺680萬!
前不久,九號公司發佈半年報,電動兩輪車銷量239萬臺,營收117.4億,同比增長76%,淨利潤12.4億,相當於日賺680萬。
如今,九號公司的市值衝破490億,把行業老大哥雅迪、愛瑪都甩在了身後。可以說,九號公司在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紅海里,硬生生撕開一道口子。
更有意思的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兩個北航的“學霸”,而他們創業的第一桶金,竟然是靠在地下室裡,組裝警用排爆機器人賺來的。
那麼,一個搞警用機器人的,是怎麼殺進電動車的賽道的?他們又憑什麼活得這麼滋潤,毛利率遠超同行?
01“蛇吞象”收購平衡車鼻祖
故事,得從2005年,北京天通苑的一間地下室說起。
那時候,九號公司創始人之一的王野,還是北航機器人研究所的碩士。他癡迷技術,每天帶着幾個年輕人,在30平米的地下室裡,埋頭組裝警用排爆機器人。這活兒,又苦又累,他一個月就給自己開2000塊工資,推掉了聯想、IBM研究院上萬月薪的offer。
但就是靠着這股拼勁,他把這個“小作坊”幹到了年銷售額800萬。
可警用機器人這事,天花板太低了。2009年,王野找到了他在北航的學長,高祿峰。高祿峰是個連續創業者,在互聯網圈摸爬滾打多年。兩人一拍即合,決定二次創業,殺入一個當時看起來很“高大上”的市場——平衡車。
彼時,平衡車的鼻祖,是美國公司賽格威(Segway)。但它家的產品,在中國一臺能賣到9萬塊,純屬有錢人的玩具。王野的目標很明確:“我想做一個大家都買得起的產品。”
2012年,兩人正式成立了九號公司的前身。兩年後,這對搭檔,幹了一件震驚整個科技圈的大事。
2014年,他們拿到了小米、紅杉等頂級資本的8000萬美元A輪融資。手握重金的他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打廣告,不是擴產能,而是掉過頭去,把那個曾經起訴過自己的行業鼻祖Segway,給全資收購了。
當時Segway雖然年年虧損,但手裡握着幾百項核心專利。九號公司,一個成立沒幾年的中國創業公司,要去收購一個有15年曆史的美國行業鼻祖,這在當時,聽起來就像個笑話。
高祿峰後來回憶,當他在2015年4月1日,向團隊宣佈這個消息時,大家還以爲是個愚人節玩笑。
這場經典的“蛇吞象”,讓九號公司一夜之間,從一個“挑戰者”,變成了全球平衡車龍頭。
02電動車領域降維打擊
收購了Segway,九號在平衡車和滑板車領域,迅速做到了全球第一。但在2019年,當他們宣佈要進軍電動兩輪車市場時,幾乎沒人看好。
那時候的電動兩輪車市場,是雅迪和愛瑪的天下,兩家加起來,佔了市場的半壁江山。這是一個被所有人認爲“格局已定”的紅海。
但王野和高祿峰,看到了不一樣的機會。王野後來說得很直接:“我們如果去跟雅迪競爭,今天早死了,墳頭草3米高了。”
他們很清楚,在供應鏈、渠道和成本控制上,他們幹不過雅迪。那怎麼打?
答案是:降維打擊。用做智能汽車的思維,去做電動車。
當時的電動兩輪車行業,還停留在“功能機”時代,大家比的是誰續航長、誰價格低。而九號要做的,是這個行業的“智能機”。
他們買來特斯拉,讓工程師輪流開,去體驗什麼叫“智能感”。最後,他們把一套智能汽車的邏輯,搬到了兩輪車上:
你不需要鑰匙,揣着手機走近,車就自動解鎖;停好車轉身就走,車就自動上鎖。這種“即停即走”的體驗,在當時,直接碾壓了所有還在用鑰匙擰來擰去的傳統電動車。
九號電動車不僅有無鑰匙啓動、座椅感應、家庭賬號共享等智能功能,還具備傾倒報警等安全設計,王野稱之爲“真智能”。另外,通過邀請易烊千璽代言、簽約LNG電競俱樂部等營銷動作,九號還拿下俘獲了年輕用戶。
這種智能標準配合營銷打法,效果是顯著的。九號的電動車,均價2819元,毛利率高達22%,遠超愛瑪的17.6%。他們成功地把自己,賣成了一個“高端智能”的科技品牌,而不是一個廉價的代步工具。
03終極夢想是機器人
今年上半年,九號的電動兩輪車業務,賣了68.2個億,同比增速超過100%。在中國市場,累計出貨量已經突破800萬臺。公司上半年淨利潤達12.42億元,同比大增108.45%,半年時間賺的錢比去年一整年都多。
可以說,這場仗,他們已經打贏了。
但對王野和高祿峰來說,電動兩輪車,只是他們用來賺錢的“現金牛”。他們真正的夢想,從始至終,都是機器人。
公司英文名叫“Ninebot”,直譯就是“九號機器人”。公司的核心團隊,大多來自北航機器人所。王野自己,還拿過Robocup機器人世界盃的冠軍。
在他們的戰略版圖裡,業務被清晰地分爲兩塊:“移動人”(電動車、平衡車等)和“移動物”(服務機器人)。而這兩塊業務的底層核心技術,都是“智慧移動能力”。
當然,夢想的路,並不好走。他們曾投入數億,搞了5年的個人服務機器人,想做“阿童木”那樣的智能助手,結果只賣了不到1萬臺。
但這次失敗,卻意外地催生了兩個成功的業務:割草機器人和配送機器人。尤其是割草機器人,2024年收入高達8.61億元,是上一年的四倍,在海外賣爆了。王野笑稱這是“種瓜得豆”。
2020年10月,九號公司在科創板上市。敲鐘的,不是創始人,而是他們自己研發的機器人。上市當天,兩位創始人給全體員工發了封信,標題是《沒有慶祝,馬上戰鬥!》。
如今,這家從地下室走出來的公司,已經培育出了5大業務,分別爲電動滑板車、智能電動兩輪車、全地形車、服務機器人和E-bike。
回顧整個創業歷程,王野曾總結說:“上一代企業家把中國製造的低成本優勢發揮到極致,我們這一代唯一的機會,就是用新技術、新產品定義新市場。”
九號公司的故事,就是這句話最生動的註腳。
他們沒有在傳統電動車的紅海里,和雅迪、愛瑪拼刺刀、卷價格。而是用“機器人思維”這把鋒利的刀,硬生生劃開了一個全新的“智能電動車”藍海。
這個490億的智造王國,證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在任何看似飽和的市場裡,真正的技術創新,永遠都是最強大的破局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