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材活用 金門推建材銀行
金門縣長陳福海邀相關單位到「白龍潭營區」現勘,瞭解「建材銀行」建置進度。記者蔡家蓁/攝影
金門縣傳統建築約5千多棟,每年投入大量經費修繕,許多老屋拆除後,仍具價值的木料、石材等常被視爲廢棄物,文史界深感痛心。縣長陳福海推動「建材銀行」,盼回收再利用,提升古蹟與傳統建築修復效率,減少修繕成本。
陳福海昨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等單位至金湖鎮白龍潭營區現勘,瞭解規畫建置進度。
城鄉發展處簡報表示,建材銀行運作模式參考「銀行存款」概念,讓舊材發揮最大價值。除了老屋與古蹟修復工程外,各鄉鎮公所未來公共建設也能申請材料,減少新材購置支出。
此外,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文化局古蹟維護時,拆除的部分構件若可回收再利用,也可送往建材銀行統一管理,確保金門特有的閩南式建築元素能被保留下。
除設立「建材銀行」,縣府也意識到修復技術傳承同樣重要,金門許多資深匠師年事已高,如果沒有新血加入,未來修繕工作恐面臨人力短缺困境。2018年起縣府委託金門農工職校辦理「金門傳統匠師推廣教育班」,培養更多年輕工匠,已有59名學員通過考覈,其中近50人投入修復工程,3人取得文化部認證的傳統匠師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