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制度-Bolt進軍臺灣 平臺競爭監管考驗

Bolt 9月進軍臺灣,主管機關必須把握這次契機,將平臺納入公共治理框架。圖/本報資料照片

歐洲叫車平臺Bolt 9月進軍臺灣。與Uber早期「繞過制度」的模式不同,Bolt採取與在地車隊合作、低抽成吸引駕駛的方式,快速切入市場。這樣的策略看似帶來消費者多元選擇,但背後其實觸及更深層的問題:臺灣的共享經濟制度是否足夠韌性,能在新一波平臺競爭中兼顧消費者、駕駛與社會公平?

目前Bolt的服務範圍主要集中在北北基桃。確實,大都會區憑藉人口密度與龐大需求,是平臺最容易累積用戶的市場。然而,若競爭長期停留於臺北,都將加劇「都市紅利、地方邊緣」的不平衡。這不僅是交通便利性的差異,更可能成爲數位轉型過程中的新型社會不正義。

主管機關必須看見這個隱憂。若政府只讓市場自行發展,偏鄉與中南部地區的民衆可能再度被排除在共享交通的便利之外。政策上應透過誘因設計,例如稅務減免、補貼或基礎設施協助,鼓勵平臺將服務延伸至非都會區。唯有如此,數位交通才能發揮普惠效應,而不是僅服務於特定城市。

平臺經濟價值不只是「價格便宜」。對多數乘客而言,安全、專業與態度纔是能否建立信任的核心。Bolt以低抽成吸引駕駛,確實能增加供給,但若駕駛素質參差不齊,乘客體驗必然受損。

市場競爭本身並不能自動保證品質。平臺必須建立有效的駕駛審覈機制,包含專業培訓、服務教育,以及持續性的評鑑制度。若僅依賴「用戶評分」作爲治理工具,容易淪爲形式。更重要的是,主管機關應要求平臺公開服務品質指標,讓社會得以監督。

制度韌性體現在「價格之外的價值」。若平臺經濟一味追逐低價,而忽視專業與安全,最終將失去社會信任,反而傷害共享交通的長遠發展。

Bolt的到來,確實爲市場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平臺經濟的特性在於「規模經濟」與「網路效應」:一旦一家平臺取得足夠規模,極可能迅速形成壟斷,排擠其他競爭者。臺灣過去已對此保持警覺,例如阻止Uber併購Foodpanda,即是防範平臺過度集中。

因此,監管重點應放在以下幾點:

1.透明規則:平臺抽成比例與加價機制應透明公開,避免不對稱資訊導致消費者或駕駛被動承擔風險。

2.勞動保障:駕駛不應僅被視爲「獨立承攬」,而是需要合理的保險與社會保障,否則競爭最終以壓低勞動條件爲代價。

3.市場集中監測:主管機關需建立長期監測制度,避免「補貼競爭」後再度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公共治理的課題。若缺乏制度設計,平臺競爭最終可能淪爲短期補貼遊戲,消費者與駕駛的利益都將受到侵蝕。

Bolt的進場,爲市場帶來新的選擇與活力,但不能僅以「抽多少、補多少」來評價平臺。共享交通應被視爲公共基礎建設的一環,關乎城市治理、社會公平與交通永續。

主管機關必須把握這次契機,將平臺納入公共治理框架:確保價格競爭不犧牲品質,保障勞動者不因制度缺口而受害,並防止市場因網路效應快速集中。

唯有當平臺競爭建立在制度韌性之上,共享交通才能真正成爲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交通效率與推動數位轉型的助力,而不是新的不平等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