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密碼/善用 SIFT 模型 提升創新力

美國趨勢觀察者Rohit Bhargava 2024年提出SIFT模型(Space,Insight,Focus,Twist),提供一套清晰方法,幫助從平凡的現象發現創新機會。在此用商研院產業發展署健康促進輔導案廠商祥寶集團的一個實際案例:「失智症長者在日照中心裡到處走動,不肯坐下」,說明如何透過SIFT步驟拆解、發掘洞見,並提出創新方案。

一、Space(觀察空間):現象發生的場域有什麼特殊?

某日照中心,照服員觀察到多位患有輕度至中度失智症的長者,在活動空檔中反覆於室內走動、徘徊,即使安排座椅、影片或遊戲,也難以專注坐下或參與。

表面上這是「活動設計不吸引人」或「病情使然」,但如果納入SIFT的「Space」來看,要觀察的是這個行爲在什麼樣的空間下發生?與過去有何不同?

這是一個設計過度「靜態」與「單一功能」的空間。大部分長照據點仍沿襲醫療設施邏輯,着重功能分區與安全控制,但忽略長者的行爲與情感動機。

二、Insight(提煉觀察):背後有什麼人性需求?

爲什麼失智長者不願意坐下?難道只是無法安定或健忘?當照服員與家屬深入交流,發現這些長者過去多是農夫、工人、老師,習慣「勞動」與「固定節奏」。對他們而言「坐着不動」等於被動、無用甚至感覺被遺棄。

Insight的關鍵在於:「活動」對這些長者而言,移動是一種「存在與價值感的表現」。這行爲揭示他們隨疾病進展會逐漸退化,初期他們想證明自己仍有用,他們感受到活動的樂趣,但隨記憶和認知功能衰退,參與活動的能力和意願會下降。然而,維持適度的活動和社交互動,有助於延緩退化、提升生活品質,並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

三、Focus(選定焦點):從多個觀察中找出最具策略意義的洞見

此案例中的觀察包括:長者不專注參與活動、室內動線太單調、照顧服服員人力不足以個別應對:「長者的身體活動,反映的是未被滿足的身分與自我認同需求」。

這個洞見不僅有心理深度,也具三個策略影響力:首先,與長照空間設計與活動設計高度相關。其次,可延伸成個別化照顧模式。再者,提供差異化價值(從身體照護轉向心靈照護)。

四、Twist(創新轉化):將洞見轉化爲創新策略或服務設計

從洞見出發,命名創新概念爲:「認同導向式照護空間」。這是一種結合「認知功能退化」與「身分記憶支持」的照顧理念,實踐方向包括:

1.空間設計Twist:動線即舞臺。建立「回憶工作站」(如模擬農場角落、書法桌、裁縫區)。長者可在「熟悉任務」中動起來,而非被動接受照顧。

2.身分再賦能Twist:角色重建。將長者角色重新定義爲「活動助理」、「歡迎大使」、「故事引導人」等。在早晨例行活動時指派簡單職務,讓其感受貢獻與價值。

3.科技輔助Twist:記憶喚起導引。結合RFID與聲音裝置,每當長者經過某一區域時,會播放其年代的音樂或方言,強化熟悉感與歸屬感。這些創新並不依賴昂貴設備,而是來自一個深層的理解:「照顧不是把人控制住,而是讓人感受到自己還是「某個人」。

這案例透過SIFT四步驟,看見:

˙Space:照護空間與傳統使用方式之間產生落差。

˙Insight:長者的行爲是尋找價值感與自我認同展現。

˙Focus:焦點不在於控管行爲,而是迴應身分與自我認同。

˙Twist:發展出認同導向式空間與角色職務設計方案。

將觀察轉化爲洞見,進一步轉化爲策略或服務設計,就真正擁有超越數據與技術的創新力。而這份力量是來自於「理解人性」與「設計有意義的行爲場景」。

(作者是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