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音革命、文化車聚」 環保局守護山區部落安寧
桃園市環保局到復興鄉推廣安靜車聚,還給部落一個安寧。(翻攝畫面)
桃園市環保局到復興鄉推廣安靜車聚,還給部落一個安寧。(翻攝畫面)
桃園市環保局到復興鄉推廣安靜車聚,還給部落一個安寧。(翻攝畫面)
連假期間,桃園市復興區區長蘇佐璽與桃園市政府環保局於臺七線沿線共同推動全國首創的「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將桃園市「寧靜車聚」成功經驗延伸至山區部落,透過科技監測、即時稽查與文化引導,成功讓改裝車文化與原鄉生態環境和諧共存,開創山區車聚活動的嶄新典範。此項創新政策不僅維護了部落居民與遊客的安寧權益,更讓車友文化在尊重環境的前提下蓬勃發展,展現桃園市從都會區到偏遠山區全方位推動環境永續的決心。
臺七線(北橫公路)作爲通往復興區的重要幹道,沿線風景秀麗、彎道衆多,長期以來吸引大量改裝車愛好者前來兜風、試車與舉辦車聚活動,尤其在角板山、羅浮、巴陵等熱門景點周邊,夜間噪音問題更爲嚴重。有鑑於此,復興區區長蘇佐璽主動與桃園市環保局溝通協調,希望將市區推動多年、成效卓着的「寧靜車聚」模式導入山區,讓改裝車文化能在不干擾居民與生態的前提下健康發展。蘇區長表示:「復興區擁有豐富的泰雅族文化與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我們歡迎各地車友來體驗北橫之美,但也必須確保部落居民的生活品質不受影響。透過『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我們要讓車友文化與原鄉文化相互尊重、共同發展。」
桃園市環保局指出,復興區臺七線「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是桃園市「寧靜車聚」政策的重要里程碑,代表這項創新治理模式從都會區成功拓展至山區偏鄉。環保局結合「靜桃專案」的成熟經驗,針對臺七線沿線特性量身打造執法與宣導策略,在連假期間部署移動式聲音照相設備、AI聲紋辨識系統,以及噪音即時監測裝置,對經過車輛進行全面監測,確保車輛噪音符合法規標準。
桃園市推動「靜桃計劃」以來,有效提升噪音車取締效率。根據統計,相較於計劃實施前(111年6月至112年5月),科技稽查效率提升2.73倍、噪音車攔查取締數提升1.8倍、環境音量平均降低6分貝、民衆陳情案件減少35.9%,成效居全國六都之冠。更重要的是,多數車友對於這項政策表示認同與支持,認爲政府不是一味禁止車聚活動,而是透過合理規範與科技輔助,讓車友能在合法、安全、低噪的環境中享受駕駛樂趣。
蘇佐璽區長進一步說明,「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不僅是噪音管制政策,更是文化治理的創新實踐。此次復興區臺七線推動「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更具有特殊的示範意義。過去「寧靜車聚」多在都會區商圈或大型停車場舉辦,執法與管理相對容易;而山區地形複雜、幅員廣闊,執法人力與設備部署都面臨更大挑戰。透過這次連假期間的成功經驗,證明「寧靜車聚」模式具有高度可複製性與延展性,未來可推廣至石門水庫環湖道路、大溪慈湖周邊等其他風景區,讓全市各區都能享有寧靜的生活環境。
環保局也特別強調,「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並非要壓抑或消滅改裝車文化,而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規範與管理機制,讓改裝車文化能夠健康、永續地發展。許多車友投入大量心力與經費改裝愛車,展現個人品味與技術能力,這是值得尊重的興趣與文化。然而,任何興趣與自由都不應建立在侵害他人權益的基礎上。透過科技監測、即時稽查與文化宣導,讓車友在享受駕駛樂趣的同時,也能尊重他人的安寧權益,這纔是「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的真正精神。
環保局呼籲,車聚活動應秉持「合法、安全、低噪」三大原則,車友在享受駕駛樂趣的同時,也應主動遵守噪音管制法規,避免蓄意催油製造聲浪、高分貝音響播放等擾民行爲。對於守法車友,市府將給予正向鼓勵與榮譽認證;對於屢勸不聽、蓄意違規者,則將依法嚴格取締,絕不寬貸。唯有透過政府、車友與市民的共同努力,才能讓改裝車文化與環境永續真正共好,實現「熱血不吵鬧、自律更帥氣」的理想願景。
未來,桃園市政府將持續擴大「靜音革命 文化車聚」推動範圍,除了臺七線沿線外,也將逐步推廣至其他風景區與車友熱門聚集地點。環保局預計年底前將增設一百套聲音照相設備,涵蓋全市主要幹道與熱點區域,並持續優化AI聲紋辨識技術,提升執法精準度與效率。同時,也將加強與車友社羣的溝通對話,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共同推動改裝車文化的正向發展。透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新,讓桃園成爲全國噪音治理的領航城市,也讓「寧靜」成爲桃園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