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文化 傳遞生生不息活力

曹氏風箏第三代傳承人馬年礁(右)演示扎風箏骨架。本報北京傳真

從巧奪天工的非遺手作,到餘音繞樑的戲曲舞臺,京味文化始終是北京最鮮明的底色。走進曹氏風箏工坊、北京市琺瑯廠與長安大戲院等文化機構,可以窺見傳統技藝與藝術在當代的傳承密碼,感受京味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在海淀區上莊鎮的曹氏風箏工坊內,竹篾翻飛、彩筆流轉,一隻北京沙燕風箏的輪廓逐漸清晰。「曹雪芹當年在《廢藝齋集稿》的第二卷《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專門寫下風箏技藝,初衷便是濟人以藝,這也是我們傳承的核心。」曹氏風箏第三代傳承人馬年礁一邊扎風箏骨架,一邊講述技藝背後的文化和意義。

曹氏風箏2011年入選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融匯宮廷與民間技藝精華,以「扎、糊、繪、放」四藝爲核心,保留21首扎制歌訣與20種技法。工坊每年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與線下工坊、線上直播活動,更將非遺課堂搬進社區與校園。

走進北京市琺瑯廠的掐絲車間,工匠們正用鑷子將細銅絲掐成精美花紋,點藍工則用吸管蘸取釉料細心填充圖案。

「這套《中軸盛景》賞盤系列,將北京中軸線從南端永定門到北端的鐘樓沿路建築羣融入景泰藍工藝之中,重現昔日盛景於方寸圓盤。」在北京市琺瑯廠的展廳內,講解員指着一組精美的琺瑯文創介紹着。作爲中國景泰藍行業唯一的中華老字型大小,這裡不僅是技藝傳承基地,更是京味文化創新的試驗田。北京市琺瑯廠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讓昔日的「宮廷尊享」飛入尋常百姓家。

夜幕下,長安大戲院堂廳的臉譜雕塑在燈光映照下格外醒目。這座始建於1937年的老字型大小戲院,從西單到東長安街,始終承載着京劇藝術的傳承使命。

「長安大戲院的88年,就是一部濃縮的北京京劇發展史。」長安大戲院董事長富博洋指着牆上的老戲牌介紹,戲院累計上演演出超萬場,接待觀衆逾500萬人次,不僅見證「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的風采,更通過一系列品牌活動,爲京劇藝術培育新人、留住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