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痛原因多 中醫籲避免自行抓藥
醫師表示女性經痛原因多,應就醫評估後,再擬定治療方案。(本報資料照)
28歲王小姐任職於外商公司,長年飽受經痛困擾,每逢經期就下腹疼痛難耐,還會伴隨冒冷汗與嘔吐,日前赴新加坡出差時,更因疼痛劇烈而掛急診。中醫師表示,經痛個案可能合併2種以上的證型,需經專業醫師評估後給予符合體質的治療方針,不建議自行抓藥,避免症狀加重。
經頤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莊可鈞表示,王小姐屬於氣滯與寒凝體質交錯,經中藥調理5個月,並配合改善晚睡、久坐、嗜甜等生活習慣後,月經期間已無需服用止痛藥,整體氣色與精神亦有顯著提升。
莊可鈞表示,經痛分爲原發性與續發性兩類。原發性經痛多與氣血運行不暢及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壓力、寒冷刺激;續發性經痛則常與骨盆腔疾病有關,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等,需經西醫檢查釐清。
中醫則透過「辨證論治」方式,根據患者體質給予個別化治療。常見的經痛體質分爲3型:一爲氣滯血瘀,與情緒壓力有關,會感小腹刺痛、經前乳房脹痛;二爲寒凝胞宮,疼痛屬冷痛或絞痛,熱敷可緩解;三爲氣血虛弱,多因過勞或節食所致,腹痛多爲隱隱作痛,且月經後仍有不適。
莊可鈞強調,經痛可能合併兩種以上的證型,需經專業醫師評估後給予符合體質的治療方針,不建議自行抓藥,避免症狀加重。中醫治療除藥物外,亦會配合「月經週期療法」,依照週期階段調整處方,促進子宮與卵巢氣血循環,必要時輔以鍼灸與生活習慣調整,完整療程約需3至6個月。
莊可鈞也提醒,可從飲食着手改善體質,適量補充含鎂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與堅果,能放鬆肌肉、減緩痙攣;Omega-3脂肪酸如鮭魚與亞麻籽油則具抗發炎作用,能降低子宮疼痛反應。反之,應避免高油高糖、烤炸食物,以免加劇發炎與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