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真相未明時的“網絡審判”

最近幾天,鄭州“續面”風波成爲網上持續發酵的熱議話題。這起事件的起因,是一家餄餎麪館與顧客在“無限續面”的服務環節產生了爭執。事後,店主在網上發佈了顧客和幾名孩子的正面視頻,表示“7人只點一碗麪”。這一表述很快引發了大量“圍觀”,不少網民在第一時間站隊批評顧客,認爲其“續面”是想“佔便宜”。

然而,隨着更多細節被披露,事件逐漸走向“反轉”。顧客拿出當晚的付款憑證,證明他們實際上還點了其他菜品,總消費超過140元,與“只點一碗麪”的說法明顯不符。

糾紛發生後,雙方一度達成共識:店主刪除視頻並道歉,顧客刪除差評。沒想到,幾天後,店主又在網上發佈新內容,還用“七匹狼”等侮辱性稱呼挑動情緒,使風波再度升級。

這起事件雖然過程一波三折,孰是孰非其實不難判斷。店主未經同意公開發布顧客和未成年人的視頻,涉嫌侵犯人格權益;在答應刪除視頻後再次用侮辱言辭攻擊對方,更是在法律和道德層面都站不住腳。顧客對“無限續面”的理解,本質上屬於合同條款的解釋問題。顧客留下差評,本是消費者的正當權利,只要基於事實,就屬於合理表達。

相比於“續面”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警惕事實真相不清的“輿論審判”,是我們能從中得到的更重要的啓示。短短几天之內,事件“反轉”,情緒此起彼伏,公衆判斷也在不斷被牽引。最初的視頻和配文,讓人們迅速形成了“顧客佔便宜”的印象;新的證據曝光後,又讓不少人覺得“店主惡意帶節奏”。這堂生動的“網絡傳播課”提醒我們:很多時候,真相比我們在網上看到的更復雜,不論是單方面的敘述、指控,還是看似很有說服力的照片、錄音或視頻,都不能自動等同於事實的全貌。

在當前的網絡輿論場上,信息傳播具有一些特點。首先,人們在網上獲取到的,常常只是一些信息碎片,而非事件的全過程。這些碎片,往往會放大憤怒或同情的情緒。同時,網絡的即時性會讓很多人習慣於第一時間站隊,生怕錯過參與事件的討論。在這些要素的疊加之下,網民自行發起的“輿論審判”,很容易淪爲“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甚至成爲網絡暴力的溫牀。

事實並不會因爲討論聲量的增加自動明朗。越是在衆聲喧譁的情境下,越需要保持必要的剋制。網民不妨多想一想:當我們急於在評論區裡“聲討”某一方時,是否已經掌握了完整的信息?當我們因爲一段視頻便下定論時,是否考慮過鏡頭背後可能存在的剪輯?當我們參與轉發和評論時,是否可能在無意中成爲網絡暴力的一部分?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在上網時產生的正義感都是真誠的。但是,如果缺乏耐心和判斷,正義感也可能對無辜者造成傷害。正義從來不是通過網暴實現的,而需要建立在事實和規則之上。對普通網民而言,提升媒介素養,就是要學會放慢節奏:不要因爲單方說法就草率站隊,也不要因爲情緒上頭就貿然下結論,更不要把辱罵、譏諷當成“主持公道”的方式。

在複雜的輿論環境中,人們理應保有一份清醒和善意。清醒,是要意識到“眼見未必爲實”,要懂得留出觀察和等待的空間;善意,則是指在不明全貌時,儘量剋制攻擊他人的衝動,在心中多些寬容,給真相多些時間。

互聯網讓每個人都可以輕易表達,但也讓信息傳播變得更加複雜。越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越需要多一點謹慎,少一點盲從;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戾氣。這樣的剋制與善意,既是對他人的保護,也是在維護一方健康、清朗的輿論空間。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