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保稅倉發貨”成爲造假溫牀

近年來,隨着跨境電商的興起,不少消費者都會選擇在線購買價格實惠的進口保健品。但近日,央視記者的調查卻揭露了“保稅倉發貨”保健品背後的假進口黑產鏈,引發了廣泛關注。一些無良商家,通過一套非法流程,將國內生產的保健品包裝成跨境保健品,以高額的價格進行出售,不僅坑騙消費者,也嚴重擾亂了保健品市場的正常秩序。其中暴露出來的跨境電商的監管漏洞不容忽視。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跨境商品一般是指通過境外正規渠道採購,並通過清關流程,從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貨的商品。但是,一些號稱“原裝進口”“100%海外直採”的保健品,實際上只是在國內生產後,運到保稅倉,又“出口轉內銷”專門在國內銷售的普通產品。

通過註冊境外公司打造虛假的跨境品牌,虛標含量標識降低生產成本,再用誇張的醫療功效宣傳讓消費者“上鉤”,一系列隱蔽的連環造假手法讓人防不勝防。事實上,類似問題在今年的“3·15”晚會中已被披露。一些跨境電商平臺上銷售的“保稅倉直髮”國際大牌化妝品,實際是國內小作坊仿製的假貨。其造假團伙的操作手法與假進口保健品如出一轍,均是利用跨境電商監管漏洞,將國產假貨“包裝”成進口高端商品。

爲何“保稅倉直髮”造假屢禁不止?一是因爲保稅區政策被濫用,造假成本低。保稅區本是爲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而設,相比一般的貿易進口,跨境電商零售(如保稅倉發貨)商品檢驗標準相對寬鬆,造假者往往利用“單小量散”特點,規避市場監管。而且,造假企業往往註冊空殼公司,被查處後可以迅速換殼重生。二是因爲維權困難。跨境商品維權流程複雜,多數消費者放棄追責。

要斬斷真保稅倉假進口的黑產鏈,加強保稅區監管是當務之急。一方面要大力查處違規行爲,提高違法成本。對僞造進口資質、虛假宣傳的企業,除罰款外,還應納入信用黑名單,禁止其從事跨境貿易。另一方面要加大防範力度,從技術上推動“跨境溯源”。海關、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對進口保健品、化妝品等實行“來源可溯、去向可查”的全程電子監管。跨境電商平臺也應該展示商品全鏈路物流信息,幫助消費者辨清商品真僞。

跨境電商是促進全球化貿易便利化的創新模式,不該成爲不法分子造假的溫牀。未來,隨着國際貿易數字化程度提高,造假手段可能更加隱蔽。因此,監管部門必須與時俱進,既保障跨境貿易的便利性,又築牢安全防線,真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