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危機 朱棣文促臺重啓核電

前美國能源部長、1997年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美聯社)

前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艾里斯(Jim Ellis),與前美國能源部長、1997年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Steven Chu)30日在期刊《外交事務》共同撰文指出,臺灣對進口能源的高度依賴已構成嚴重國安風險,不僅削弱抗中能力,亦可能危及美國AI競爭力。兩人呼籲華府積極介入,協助臺灣重啓核電並強化能源儲備,確保「世界晶片工廠」穩定運作。

文章回顧2011年福島核災後,臺灣讓6座正常運作的機組停役,並中止2座新機組建設,導致當前98%能源仰賴進口。同時,臺灣電力系統面臨半導體企業高耗電,而再生能源佔比低於預期、天然氣儲量僅剩10天,遠遜於日韓。文中警告,這種脆弱性結構,直接影響先進晶片的穩定供應,牽動整體AI產業鏈,對美國也是災難。

臺灣綠能轉型進展不順,2024年再生能源僅佔12%,與2025年達到20%的目標仍有相當落差,加上民間反對、土地使用受限、成本高漲等因素,轉型進展受阻。電網的脆弱結構也是一大問題,電力調度需依賴三條山區線路,備用容量長期低於10%,導致科技業頻繁面臨停電問題。

文章指出,臺灣民意已出現轉向,根據《天下雜誌》2024年民調顯示,近7成民衆支持保留核電。但反核聲浪依然活躍,且臺灣外交處境特殊,無法加入國際能源總署(IEA),難以獲取專業技術建議。作者批評華府因惰性忽視臺灣,能源資訊署(EIA)上一次發表臺灣能源報告已是9年前。

文中以德國爲例,警示臺灣「過度依賴天然氣、過早放棄核能」的後果。德國因俄烏戰爭爆發,被迫迅速調整能源結構,臺灣則尚有時間可供調整。並可借鏡美國經驗,如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支持民用核電復興,批准機組延役,由國會撥款補助老舊核電廠運作,科技業也主動復興核電滿足AI需求,例如微軟與電力公司簽約,重啓三哩島核電廠的一座機組。

文末建議,美國應輔助臺灣提升能源韌性,針對重啓核二及核三廠、評估地震風險、缺乏燃料管理等問題對話。臺灣也可考慮建立引進更安全的第四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能源已經超越經濟範疇,成爲攸關國防的戰略要素。作者直言:「臺灣民主的命運,可能取決於發電能力」,若能重啓核能發電,就能顯著增強防禦能力,而這項保障不僅攸關臺灣本身,也直接關係到美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