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辦:美方稅率通知非定案 臺灣仍積極協商中
針對美國對等關稅發展,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16日邀集相關部會召開會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顏慧欣提到,臺灣是美國首波談判對象,觀察至今美方至今所寄出的新稅率信函處理狀況,並非該稅率就是各國最終稅率,像是越南及歐盟都還有空間,她分析,美國信函的主要目的,是在增加各國與美國談判的動能與力道。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就開啓與世界各國對等關稅的經濟手段,截至7月14日,美方已向25個貿易伙伴發出信函,其中新稅率高於4月2日原稅率者,例如日本25%(原24%)、馬來西亞25%(原24%)、菲律賓20%(原17%)、巴西50%(原10%)、加拿大35%(原無對等關稅)、墨西哥30%(原無對等關稅)、歐盟30%(原20%)等。
而臺灣至今仍未收到信件,對此,顏慧欣分析,美方迄今寄出新稅率信函的處理,其着重全盤性考量尤其是貿易逆差爲關鍵,7月8日期限前與美方的談判具體進度,與寄出信函的做法並無必然關係或具一致性,舉例來說,柬埔寨於7月4日宣佈與美國談判即將完成,歐盟談判官員也於7月2日表達雙方已談及原則性協議,惟仍收到新稅率的通知信函;相對的,美國表達與越南完成談判且將予20%稅率,但迄今並未發信。
此外,顏慧欣也提到值得注意的部分,美方雖對各國送出信函,但因談判仍在進行中,則該等稅率並非各國的最終稅率。美國信函的主要目的,或在增加各國與美國談判動能與力道。
至於臺美談判進度,顏慧欣則說,臺灣是美國首波談判對象,自4月初展開談判,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經貿談判辦公室、經濟部、農業部、
衛福部、財政部、國安會等單位參與,美方由美國貿易代表署主責,必要時邀請商務部等單位參與。雙方已於5月 1日、6月25日、7月8日在美國華府完成3輪實體諮商,雙方團隊均認同談判持續推進,也希望在8月1日前完成協議,目前已初步約定下一輪實體磋商時程。
顏慧欣說,我方談判團隊依據賴總統指示,秉持國家及產業利益、維護國民健康、糧食安全爲核心原則,針對臺美關切的經貿及合作議題協商溝通,在關稅部分強調臺美逆差來自雙方產業高度互補,我方會基於維護產業利益、對我業者影響最小且有助雙方供應鏈韌性、糧食安全等原則,與美方討論臺美產業與貿易相關議題;至於在貿易障礙部分,我方將以維護國民健康爲原則,並在符合科學證據、國際標準、國際經貿規範求取平衡,持續與美方磋商。
另外,臺美也討論優化經貿體制做法,如貿易便捷化方面,尋求擴大電子化通關作業;落實良好法制作業方面,重申雙方在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的共識,並強調,臺美是供應鏈緊密合作夥伴,對於增進供應鏈韌性有高度共識,特別是違規轉運部分,臺美雙方致力共同打擊洗產地,也討論高科技貨品出口管制、投資安全的精進做法。
顏慧欣也強調,雙方都認同擴大雙邊投資可增進彼此共榮發展,打造促進及便捷跨境投資之最佳環境、鼓勵美商投資於我關鍵產業及科技合作。因此,期盼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最佳的對等關稅稅率,將產業界所受到的衝擊降至最低,亦可藉這次與美國談判,優化經貿體質、平衡雙邊貿易、建立互利互惠的經貿體系,打造臺美高科技戰略伙伴關係,預期未來將可形塑「臺灣加美國」的供應鏈新佈局,強化臺美產業合作及進一步進入美國市場。
最後,顏慧欣也提到,對等關稅談判不同於以往傳統貿易談判,傳統談判多須歷經2、3年時間方能完成,但本次美方急於達成降低貿易逆差、實現再工業化等目標,透過各種方式加速時程,許多國家與我國處境相似,都面臨美方不確定性等談判挑戰。面對當前局勢,政府將積極掌握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秉持善意持續推進對美談判,以期取得互利互惠的談判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