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潤暴跌75%!瑞表一哥Swatch集團2024年成績單不盡人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高江虹 實習生 袁哲 北京報道
瑞士高級鐘錶巨頭Swatch集團(斯沃琪集團)近日發佈2024年度財報,一組對比強烈的數據揭開了全球奢侈品行業的複雜圖景:美國、日本、印度和中東市場創下銷售額歷史新高,而大中華區及東南亞市場卻遭遇30%的下滑。這家旗下擁有歐米茄、寶璣、浪琴等17個品牌的行業巨頭,正站在全球消費地理重構的十字路口。
Swatch集團2024年財報顯示,全年淨銷售額同比下滑14.6%至67.35億瑞士法郎(按固定匯率計降幅12.2%),淨利潤從去年同期的8.9億瑞士法郎銳減75%至2.19億瑞士法郎,淨利潤率僅3.3%。這一表現遠低於市場預期——分析師普遍預測其收入爲69.8億瑞士法郎,淨利潤3.65億瑞士法郎。
值得關注的是,剔除生產部門後,鐘錶與珠寶部門營業利潤率呈現逐季回升趨勢:全年爲10.6%,第四季度升至12.2%,12月單月更達14.1%。這反映出集團在覈心業務上的韌性,但生產部門的鉅額虧損(主要因外部及自有品牌訂單減少)拖累了整體表現。Swatch集團強調,其堅持不裁員策略並維持產能,以待市場復甦。
全球消費版圖裂變
中國內地及港澳市場貢獻的銷售額佔比從33%降至27%,全年銷售額同比下滑30%,成爲集團業績的最大制約因素。Swatch集團直言,中國市場的消費需求已從“週期性波動”轉向“結構性疲軟”。
高端品牌承壓,中端市場突圍。中國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態度正從“身份象徵”轉向“價值投資”,這直接衝擊了寶璣、寶珀等頂級品牌的銷售,而中端品牌浪琴、天梭則因更貼近實用主義需求,在美國、日本等市場實現逆勢增長。Swatch品牌的逆勢增長(尤其在日本市場)印證了千禧一代對“輕奢潮流化”產品的偏好。
另一邊,美國、日本、印度和中東市場均創下歷史銷售紀錄。美國市場中,歐米茄、浪琴、天梭推動銷售額增長,其中天梭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在日本市場,海瑞溫斯頓、歐米茄、浪琴實現雙位數增長,Swatch品牌延續高增長態勢;同時,中東市場新成立的沙特分銷公司表現亮眼,Rivoli集團銷售額顯著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12月單月,歐美多國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超20%,印證了高端消費在節日季的強勁韌性。西交利物浦大學教授郭劍光指出,財報數據反映了銷售集中於中高價位產品,尤其是VIP客戶的支持。
然而,光鮮的銷售數據背後隱藏着更深層的結構性挑戰。生產部門因外部及自有品牌訂單減少導致經營虧損,直接拖累集團整體營業利潤率降至4.5%(上年同期爲15.1%)。Swatch集團堅持不裁員策略並維持產能的決策引發市場爭議:一方面,這被視爲確保供應鏈彈性的戰略儲備——若2025年銷售回暖,完備的生產體系可快速響應需求;另一方面,高達122億瑞士法郎的淨資產中,87.3%的資產收益率暗示着產能利用率不足的隱憂。
當市場需求從規模化增長轉向結構性調整,重資產模式下的傳統制造商正面臨“船大難掉頭”的考驗。
奢侈腕錶的中國生存法則
生產部門能否在2025年扭虧爲盈,仍取決於全球市場的復甦速度——尤其是佔集團銷售額27%的中國市場。
儘管Swatch集團在中國遭遇滑鐵盧,但整個奢侈腕錶行業仍未放棄這片戰場。權威數據機構LaunchMetrics最新報告顯示,在2025蛇年營銷戰役中,寶珀(Blancpain)、寶璣(Breguet)等頂級品牌通過文化敘事實現逆勢破局。
寶珀與抖音頂流“表叔王寂”合作推出的生肖表視頻,在微信、抖音雙平臺創造7千美元媒體影響力價值(MIV);寶璣則憑藉“斑馬畫報”的微信推文斬獲6230美元MIV,印證了諮詢公司貝恩此前的判斷:中國中高收入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邏輯已從“炫耀性購買”轉向“情感價值投資”。
儘管大中華區短期承壓,Swatch集團仍強調中國消費者行爲變化帶來“新機遇”。
Swatch集團表示,2025年有望“在全球範圍內呈現積極勢頭”,這得益於12月中國以外地區報告的良好銷售業績和一系列計劃發佈的產品。儘管它預計中國的需求將繼續“相當剋制”,但它認爲中國消費者習慣和行爲的變化爲“定位強勢的品牌”帶來了大量新機遇。
Swatch寄希望於印度、中東等新興市場,預計2025年增長將主要來自這些地區。然而,目前這些市場的貢獻率不足8%,短期內難以撼動中國市場的戰略地位。
對此,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指出,並非所有新興市場都能複製中國的腕錶消費模式,尤其是在智能手錶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低端傳統腕錶在這些市場可能根本無法立足,甚至不會經歷中國市場曾有的發展軌跡。
誰在定義下一個黃金十年?
消費動機的變遷正在改寫行業規則。中國消費者從“ Logo崇拜”轉向“情感共鳴”的趨勢,倒逼品牌重構價值敘事。Swatch集團維持巴黎奧運會營銷投入的決策,試圖將產品從計時工具昇華爲“人類探索精神的見證者”。與此同時,美國Z世代對復古機械錶的熱衷、日本市場對限量聯名款的追捧,都表明奢侈腕錶的競爭力正從材質工藝轉向故事張力。
Swatch集團2024財年鐘錶與珠寶部門的實際銷售額大幅下降,但零售佔比反而提升至47%,這一策略在消費降級的背景下是否合理?周婷表示,Swatch選擇發力零售業務本身並無問題,中國市場仍有增長空間,但其擴張傳統門店的做法卻值得商榷。專家認爲,以線上爲核心,打造體驗型數字化門店纔是更優選擇,而逆勢擴張線下傳統渠道可能是戰略誤判。
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最新公佈數據,2024年全球手錶出口額同比下降2.8%至259.9億瑞士法郎。美國以5%的增速穩居最大出口市場(43.7億瑞士法郎),日本逆勢增長8%至19.7億瑞士法郎,而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分別下滑26%與19%。這種地理格局的劇變,與Swatch集團財報中“西方增長、東方失速”的撕裂形成共振,迫使整個行業重新審視黃金十年的定義權。
即便是傳統“硬通貨”勞力士,其二手市場價格波動也暴露出投資屬性的弱化。2024年前11個月,200-500瑞士法郎(約合人民幣1.6萬-4萬元)價格帶產品出口額大幅下滑,而Swatch集團MoonSwatch聯名款的熱銷則證明,能夠將文化符號轉化爲情感共鳴的品牌仍可穿越週期。
瑞士製表商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消費心理變遷,更源於技術端的跨界衝擊。華爲智能手錶在穿戴設備市場以54.1%的銷量份額形成碾壓優勢,直接擠壓5000元以下價格帶生存空間。這一現實迫使傳統品牌重新評估競爭維度。
周婷分析認爲,高端腕錶市場依賴品牌價值,而低端市場則更依賴功能性,在這一價格區間,智能手錶因技術優勢完全碾壓傳統機械錶,取代趨勢已不可逆轉。
部分瑞表品牌正嘗試向運動型、智能腕錶轉型,但轉型成效尚未在出口數據中顯現,2024年前11個月出口額同比下降了2.7%。
對於仍在財報低谷中掙扎的Swatch集團而言,其“全價位覆蓋”與“生產部門堅守”的戰略,本質上是對行業週期的雙重下注——既押注新興市場中產崛起,也賭上瑞士製造在智能時代的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