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老頭與津小夥
北京圓明園遊客如織。(本報資料照)
去年冬天,我和家人決定去我們都一直很好奇的兩個地方,北京和天津。
九年的義務教育讓我們對歷史課本上的火燒圓明園、天津租界略有耳聞,卻依舊帶着一種難以言喻的陌生。在行前準備時,我就發現這兩個地方的許多不同。來到北京,就好像以前去到爺爺家,要守許多規矩,話不能亂講,東西不能亂碰,還要跟着長輩的生活節奏走。而去天津則是像去鄰居哥哥家,家內有各種不同風格的佈置,但又不顯得凌亂,也能看到許多新奇好玩的東西。
雖然小時我也很期待去到爺爺家玩,畢竟爺爺都會和我分享他以前當兵的趣事,就像是聽歷史故事一樣,吸引着我一次次地聽下去,但偶爾我也很期盼着能有些不同的事物,能接觸更多新鮮特別的東西。所以這次的旅程,我也抱着像以前去別人家探訪的心態,來參觀一下這京老頭和津小夥的家,看看我能有些甚麼收穫。
說到北京,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肯定是故宮。雖然它在地理位置上並非北京市的絕對中心,但從城市規劃與歷史發展來看,一切似乎都以它爲圓心向外延展。那天我們搭地鐵抵達天安門東站,一走出站,果不其然人潮洶涌。所幸正值淡季,雖稱不上清幽,但也不至於摩肩擦踵。我們默默地隨着人流向前走,耳邊突然傳來公安透過喇叭廣播的指示:「請兩兩排成一列,拿出身分證,外國旅客請出示護照,依序檢查。」
這樣的檢查在北京並不少見,尤其是在知名景點周圍,幾乎都有警察駐守。雖然他們大多隻攔查當地人,但整座城市的氣氛因此顯得格外拘謹、封閉,有一種「即使沒有做錯什麼,也不能太隨意」的感覺。
一踏進故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一重又一重、盤根錯節的宮宇結構。即使手上拿着地圖,腳下仍踏得迷迷糊糊。好像整座故宮不只是地理上有許多曲折,歷史上也藏着太多隱晦。導覽人員的聲音從我們耳機中斷斷續續傳來——「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最隆重典禮的地方」、「屋脊上的小獸數量象徵該建築的等級與用途」、「宮牆採用象徵帝王的明黃色琉璃瓦」……這些過去只存在於課本上的片段,此刻如潮水般涌現,每一瓦每一柱都帶着時代留下的重量。走在這些宮殿間,我一邊擡頭仰望那些飛檐翹角,一邊想像數百年前的帝王與嬪妃是如何穿梭其間。
前殿外觀氣勢磅礡、金碧輝煌,而越往深處走,越能感受到一種孤寂的衰敗。除了幾處慈禧太后的寢宮尚且保存得體,其餘妃嬪所居之地大多顯得冷清破舊,和我記憶中那些古裝劇裡的華麗場景完全不同。
現實總比戲劇還要蒼白——那些曾經掌權、受寵、榮華一時的女子,最後也只剩下一間間暗淡無光的舊屋。
不管是人還是建築,都有老去的一天。即使再風光,也會在時光裡慢慢褪色,成爲歷史中的回憶與註腳。走着走着,不知不覺就到了故宮的閉館時間。我們帶着滿足,卻也帶着遺憾離開,彷彿還有許多故事藏在牆角沒聽見,還有好多細節,來不及看。
隔天一早,我們匆匆從旅館退房,趕往高鐵站,踏上前往天津的列車。旅途的奔波讓人身心俱疲,我靠在座位上,不知不覺地睡去。再睜開眼時,窗外已是天津。
一下車,我就立刻感受到與北京截然不同的氣息。天津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輕鬆與活潑——街道比北京寬敞明亮,建築風格也更爲混搭且年輕,歐式樓房與現代商場並肩而立,少了北京那種一板一眼的「儀式感」,卻多了許多生活的溫度與彈性。即使已是晚上十點,車站外的街頭仍然燈火通明,街邊攤販熱情叫賣、年輕人騎着共享機車在街角穿梭,讓我一時間甚至有點錯覺——這裡比北京「吵鬧」了兩倍,也「自由」了兩倍。
我覺得自己像是在北京與天津這兩種風格之間遊走。天津雖然也擁有許多歷史遺蹟與古蹟,還有不少歐式建築穿插其中,街道寬敞整潔,城市規畫井然有序,但正因爲如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拉開了。那種寬闊反而讓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孤獨,好像我真的只是個匆匆路過的觀光客,只能在旁邊觀看他們的生活,卻無法融入其中。
雖然天津的天氣宜人,當地人對外來旅客也比較親切友好,但我卻隱隱地想念北京──那個街邊會有大媽大嬸高聲叫賣糖葫蘆、每逢上下班時間就擠得水泄不通的城市。
我這才發現,我想念的是那種人情味,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摩擦。即使擁擠讓人感到不便,有時甚至令人煩躁,卻也讓我真實地感覺自己「在場」,能夠暫時擺脫內心的煩擾,融入北京那分熱鬧又混亂、卻也溫暖的生活氣息中。
在這樣的比較與選擇之中,我驚覺,其實我的生活裡也一直存在着類似的掙扎──在規矩與自由之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在自律與放縱之間。我像是個站在中間的人,一方面有着自己一套堅持的原則與乖僻的個性,不願輕易妥協或被改變;但另一方面,我內心深處卻又渴望有一天能夠被某人輕輕牽引,帶領我跨出舒適圈,去經歷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正因爲這樣的矛盾,我常無法與每個人自在熱絡地相處,我多半隻能與性格接近、彼此理解的人深入來往。家人與朋友常常鼓勵我多嘗試、多接觸、多交朋友,可對我而言,那卻像是與自己的性格搏鬥一般,使我感到爲難與苦惱。
說到底,我其實是個很苦惱的人。我一方面嚮往一種安逸而穩定的生活──最好能隱居森林,在無人打擾的空間裡過着自己的節奏;但我又清楚地知道,孤獨會在某些時候悄悄襲來,讓我渴望人羣的喧囂與熱鬧,渴望那種即使擁擠卻真實的生活感。也許,真正的平靜,不是隔絕一切,而是在紛擾之中找到與自己和解的方式。
原來,我並不只是觀察兩座城市,也在照見我自己的性格。我對人羣有些膽怯,對嘗試有些遲疑,但我並非抗拒改變,只是習慣獨處,也怕走得太近後受傷。所以,這趟旅行的真正意義,不只在於參觀景點、看見風景,而是我更清楚地看見了自己:一個同時渴望孤獨與熱鬧、穩定與變化的人。
或許人生就是不斷地穿梭於「北京」與「天津」之間。有時我們像在北京,活在規矩與重量裡,學會尊重歷史與傳統;有時又像在天津,想掙脫束縛,去追求自由與新鮮。但走着走着我們會發現,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選擇哪一邊站得更穩,而是如何在兩種極端之間找到一種過得下去的方式,學會與自己和平共處,並在矛盾中緩緩前行。
就像林語堂說的:「花開是花的天性,有人觀賞與否,皆與花無涉。」人生也是如此,我們無需急着成爲誰眼中的模樣,只需在自己的節奏裡誠實生長。
願我們在每一場南北奔波、東西對照裡,都能更接近那個安頓自己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