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在全國率先推出區域信用提升聯合舉措
新京報訊(記者陳琳)近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印發《京津冀市場監管部門關於實施深化信用提升助力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的意見》,聚焦區域協同“信用+”服務,提升經營主體信用合規能力、市場競爭力,構建京津冀信用監管一體化機制三個協同創新方向,在全國率先推出區域信用提升聯合舉措。
探索創新信用服務應用場景。開展“信用+”服務,綜合運用信用承諾、信用評價、信用報告、信用指數等新型信用監管工具,將信用延伸到市場監管各業務條線;開展“年報+”服務,提高經營主體年報便利度,推進惠企政策精準送達;開展“誠信+”服務,聯合開展誠信文化和信用助企宣傳活動,發佈和宣傳典型案例與經驗做法,普及信用監管知識,推動形成“知信、守信、用信、增信”的信用環境。
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制定信用修復工作指引,進一步規範各類失信信息信用修復的受理條件、申請材料、審查標準和辦理時限,實現三地信用修復同標辦理。探索建立三地信用修復協查協辦機制,通過“網上辦、協同辦”,爲經營主體提供便捷的信用修復服務。此外,開展對經營主體的標識和分類,制定信用標註規則,根據行業領域、監管事項、風險狀況等維度,對市場主體進行分類標註,提升精準監管與服務能力。
在提升經營主體信用合規能力、市場競爭力方面,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將深化信用合規建設,編制信用合規建設指引,爲經營主體提供信用合規標準流程和規範指導,引導經營主體誠信守法經營。
同時,進一步以信用風險分類爲基礎,開展三地企業信用評價。優先推薦區域內信用風險低、信用評價高的企業加入企業信用同盟,助力培育信用優質品牌、新質生產力核心企業。
在構建京津冀信用監管一體化機制方面,依託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持續加強市場監管領域信用信息歸集整理。建立完善京津冀數據中心實驗室和數據分區,制定京津冀信息資源共享目錄,推動區域信用信息資源共享共用。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持續加快構建區域協同信用監管標準體系;拓展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實現三地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共享互認。
近年來,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持續推進市場主體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已經實現全市企業信用風險全覆蓋監管,建立了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指標體系、通用型個體工商戶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並持續拓展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應用場景。
2025年,三地將持續深入信用風險分類結果共享互認,探索建立登記事項、公示信息容錯清單,設置容錯閾值。對信用風險較低的經營主體優先採取非現場檢查、觸發式監管等模式,秉持“無事不擾”原則,規範涉企行政檢查,提升企業獲得感。
編輯 張磊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