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再添19項新舉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近日,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迎來六大方面19項新舉措。

不久前召開的2025年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審議通過了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聯合牽頭制定的《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比重,爲京津冀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氫能、合成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措施》推動京津冀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聯合攻關,產出一批符合區域共性需求的標誌性研發創新成果。

此外,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門將組織重點產業集羣企業與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對接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以上,彙集津冀技術需求不少於300項,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於400項。

爲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措施》提出提升智能供需對接服務能力,增強概念驗證服務水平,爲科技型企業提供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全方位服務。同時,圍繞區域產業升級和未來產業培育,聯合梳理應用場景,加速成熟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區域的精準對接和有效轉化。

例如,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平臺,與北京中關村共建共享,創新性提出“北京研發+寶坻轉化”的合作模式,爲推動《措施》落實,將200餘項創新服務“移植”到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爲科學家、創業者、企業家和區域政府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全站式的服務,打造包括人力資源、科技金融、企業服務、公共實驗檢測、線上社區、科技成果轉化等在內的十大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累計註冊經營主體已達1870餘家,2024年稅收同比增長51.3%,規上工業產值激增62%。

《措施》還提出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專業能力提升培訓,完善技術經理人相關的職稱評定機制和互認機制,打造一批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區和承載區,集中開展科技成果展示、推介、評估、交易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專業化服務。

例如,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作爲京冀兩地政府指導設立的科技園區,將深入貫徹落實《措施》的有關要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爲產業主導,已集聚科技型企業180家,超前佈局新技術、新產品先行試用,推動設立河北雄安中關村科技園股權投資基金,累計對接1萬餘家國內外創新資源,組織150餘項新技術、新產品路演發佈,進一步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內外雙循環,賦能企業創新基因釋放,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同志介紹,《措施》解決制約京津冀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的系列問題,提升區域內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比重,推動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雙向賦能,共同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京津冀更好發揮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