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壓力迫使提早打工 安置兒少就業面臨剝削風險

據等家寶寶社福協會調查,許多孩子在15、16歲即開始打工,但選擇大多與所學無關、勞動環境風險高、薪資與保障低,面臨難以翻轉的就業困境。(等家寶寶協會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據統計,每年在臺灣約有4500名孩童因家庭失依、重大變故,或被認定爲需保護對象而被安置於家外,安置兒少多半需要比同齡人更早步入職場,開始獨立生活。據等家寶寶社福協會調查,許多孩子在15、16歲即開始打工,但選擇大多與所學無關、勞動環境風險高、薪資與保障低,面臨難以翻轉的就業困境。

據調查指出,安置兒少選擇打工時,以從事「餐館業」居多,其次爲手搖飲店、便利商店,但這些工作內容多與孩子自身所學科系無關,且打工來源多爲機構人員、學校師長幫忙介紹。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社工部主任丁子芸表示,結束安置、自立後的孩子多半要自己找工作,會以「賺得到錢」爲優先考量,而這類職場(如餐飲業、便利商店等)通常不要求高學歷或專業技能,加上人力流動快,對初次打工的青少年而言相對容易錄用。

等家寶寶協會也透過勞動部資料分析指出,安置兒少集中打工的產業類型,與高違規率幾乎重疊,顯示這些孩子進入職場的第一步,往往就處在缺乏保障的邊緣。

調查發現,安置兒少對於未來找正式工作的最大擔憂,來自於「薪水低、學歷不足」。然而,他們大多在18歲高中畢業後便選擇投入職場,反映出結案自立後,所面臨的急迫經濟壓力。丁子芸說,由於急於投入打工,反而錯過探索職涯或進修的機會,長期下來容易陷入低薪與低技術門檻的惡性循環中。

調查提及,不少機構工作人員或孩子皆會擔心「交通不便或通勤時數過長」相關問題,凸顯部分兒少安置機構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問題,增加孩子打工、求職的難度。主恩兒童之家社工就分享,如果不是在附近打工,機構工作人員還得安排人接送,不然孩子就要自己通勤。另外像有些店家希望可以排晚班或假日班,但孩子住在安置機構,通常有門禁時間,不可能讓孩子太晚回來。種種因素可能導致僱主不願聘用安置兒少,或孩子無法長期穩定投入工作。

爲滿足孩子需求,等家寶寶協會近日舉行的「第四屆圓夢計劃」就新增「職涯體驗」方案,等家寶寶協會執行長王子瑜表示,圓夢計劃的本意是期望讓安置兒少能透過接觸不同的才藝,但對於年紀較大的孩子來說,單純的學習才藝可能有點緩不濟急,因此,讓興趣探索能與職涯接軌,對他們來說更具吸引力也更切實際。

等家寶寶社福協會希望能協助提供、媒合更多企業實習、職涯體驗等資源,幫助安置兒少能順利就業、自立銜接。只要每一個大人都願意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標籤,孩子們就不會只是「安置機構出來的」,而是能夠踏實走出屬於自己人生的那一羣努力者。

捐款可洽等家寶寶社福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