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陳志武:如果股價總是偏離基本面,就會催化過多的投機者
陳志武:“股票市場搞不好,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工程思維唱主角,而不是金融思維、市場思維來唱主角。”
2018年,經濟學家陳志武接受《好奇心日報》採訪時,說出了上面那番話。
如今,六年時間過去了,今天國內的股票市場再次呈現了一個新一輪的“牛市”,但放在今天的背景下去看,2018年陳志武所說的那番話,依然振聾發聵。
作爲華人中最負盛名的經濟學家之一,陳志武早年兜裡只有當時允許換取的七八十美元外匯,隻身來到美國唸書,並一待就是30多年。
1990年,陳志武博士畢業,先後在威斯康辛·辛迪遜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最後在1999年回到了耶魯大學,擔任金融經濟學終身教授。
2017年,陳志武爲了全身心推廣自己正在做的量化歷史研究,離開了待了18年的耶魯大學,捨棄了耶倫曾給他的終身教授,去了港大任教,並一直留任至今。
回顧陳志武的學術背景,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陳志武是那種市場派的經濟學家,而對國內的股市,陳志武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早在7月20日,陳志武在出席2024年中國與全球經濟論壇時,就曾公開建議應該關掉股票市場,引起輿論譁然。
在這場由香港大學商學院中國經濟研究所主辦的會議上,陳志武與人大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對話時直言不諱地指出:“我還是直說了,對於今天來講,我主張就是把A股市場關掉。”
陳志武接着說:“本來就已經越來越回到過去經濟的時代,來管理資源配置的方方面面,所以既然是重新管制經濟微觀的調控經濟,那就乾脆不需要再花那麼多的成本花那麼多特別是很多領導們又不喜歡搞金融的人拿那麼多工資,那麼就沒必要去做一個四不像的金融市場。”
“過去幾十年來,我一直在推動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結果似乎效果並不是特別好,那麼既然如此,不如先把A股市場擱置起來,重點發展銀行和保險類的金融還有理財基金等等。投資標的不一定是在國內交易的,可以在境外交易,也可以在國外交易。”
就在陳志武發表這段觀點的兩個多月後,國內股票市場迎來了一輪牛市,且還是一輪大牛市。
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個交易日,股票市場一躍而起,歷史性地創造了多項新紀錄。
開盤35分鐘破萬億,創下歷史最快萬億交易額記錄;滬深成交額單日突破2.59萬億,創歷史新高;深成指單日上漲10.67%,五日累計上漲30.26%,也創下記錄。
你以爲就結束了嗎?可能還僅僅只是個開始。
10月6日下午5點,發改委罕見地提前發佈預告,將於10月8日上午10點,召開“系統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紮實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新聞發佈會。
屆時,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將帶着四位副主任出席,“一正四副”的發佈會陣容配置,更是前所未有。
作爲配套,當晚八點左右,上交所也發佈通知,決定自10月8日起,延長接受指定交易申報指令時間。
這也意味着,投資者在10月8日上午有更多時間可以提交和撤銷指定交易的申報指令。通俗來講,投資者開戶入市的效率可以更高了。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意向也非常明確。
股市就算不起來,也會通過人爲刺激的方式,拉動擡升股市起來。由此可見,10月8日的A股,必定是一片“欣欣向榮”。
事實上,比發改委更早預測的還是彭博社和路透社。
在國慶期間,彭博社稱國內即將發行10萬億國債以提振經濟的消息。而路透社的預測更爲細節,其中涉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甚至還會給二胎家庭每月發放現金。
總體來看,宏觀上的預測、市場的情緒都已經被拉到了頂點,一切就只剩明天的投資者入市,擡高股市了。
看起來,股市的走向和陳志武的觀點又背道而馳。
時間回到2015年,當時國內A股同樣是一片大好,牛市之下投資者賺的盆滿鉢滿。
而陳志武在那時就撰文表示,如果股價總是偏離或經常偏離基本面、長期虛高,那麼就會催化過多的投機者,把社會資源過多地往泡沫化的行業配置,造成巨大社會浪費,讓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回顧歷史,每一次股票市場的大牛之後,就是一輪大跌,換言之那些跑的慢的散戶,最終都是慘淡收場。
在2015年的那篇文章中,陳志武就直言不諱地提到,股市應該堅持長期主義,堅持市場原則,如果爲了宏觀或其他目的讓股市多漲或者多跌,那麼就會有失公允,甚至會鼓勵、縱容非理性的投機行爲,最終制造市場危機。
陳志武是典型的市場派,強調的是市場原則,而非是人爲刺激。
從2015年的那篇文章中的觀點,依然能夠在此刻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爲什麼股市不能夠通過刺激性措施去人爲創造一個牛市?
答案很簡單,人爲的預估和後果,過多的市場渲染會引發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們的非理性亢奮,而這種非理性一旦形成,最終股市的走向,將會變得難以控制。
舉個例子,假設今天我們的本意是把股市做到5000點或6000點即可,因爲越高風險越高,泡沫也越高,但由於人爲的渲染和各種一夜暴富的心理,導致了股市的走向迅速提高擴大,最終做到了8000點,甚至更高。
而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刺激性措施對股市上漲的邊際效益是遞減的,股市上漲越快,投資者就會越恐慌,最終又形成一輪拋售,這就造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象,股市上漲的快,但跌的也快。
一個公司的股價是多少,一股值多少錢,本質上是由市場決定的,是由該公司的財報決定的,但如果人爲的推出刺激性措施,主觀上擡高了一個公司的股價,那麼就會催化過多的投機行爲。
在這個過程中,社會資源往往過多地往泡沫化的行業中去,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會讓一些投資者血本無歸。
理論上,股市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
但如果股市一旦和實體經濟脫離開來,那麼股市的繁榮與否,可能也就和實體經濟無關了,它和什麼有關呢?
和政策有關,和刺激性措施有關,和放水多少有關。
一旦股票市場在投資者眼裡變成了這樣,那麼無論某個公司有多麼優秀,可能投資者也不會去買該公司的股票,長期下來,投資者還會形成一種心理預期。
即沒有政策,就沒有牛市。
一旦這種預期開始固化,那麼我們想要通過
股市的繁榮傳導到實體經濟的繁榮
這一理念,就會變得更爲困難。
最終就會導致,一旦股價獨立於基本面天馬行空,股票市場到實體經濟的通道自然也就不會暢通,股票市場和實體經濟就變成了各玩各的。
一旦股票和實體經濟開始各玩各的,我們就會看到牛市的曇花一現,因爲實體經濟再好,反映不到股市;反過來,股市的繁榮,也很難反映到實體經濟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回饋股東原則失效了,公司創始人只想着高位套現;投資者也只想着高位套現,時刻盯着大盤,卻都忘記了長期主義之下的價值投資。
牛短熊長,也就成了必然。
回到現實,今天我們爲什麼要刺激股市?
答案在於找回市場信心。哪怕是股市的信心,那也屬於市場的信心。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於,過多的儲蓄沒人願意從銀行裡拿出來消費,既然無法提高人們的消費意願,只能通過“投資賺錢”的方式,讓人們把自己的存款從銀行裡拿出來,投入到股市中。
這個辦法,可以讓我們避免陷入流動性陷阱之中,最終達到盤活宏觀經濟的目的。
10月3日,野村證券在給客戶的一份報告中就寫道,在最悲觀的情況下,國內股市狂熱後崩盤會接踵而至,類似於2015年發生的情況,而出現這一結果的可能性比樂觀的情景要高得多。
野村證券認爲,這一次關於股市的刺激,可能會推動一個泡沫的到來,應該需要謹慎控制財政刺激的節奏,並將精力集中到解決那些更困難的任務,例如房地產和財政問題。
野村證券的擔憂,不無道理。
按照陳志武的觀點,由於股市的繁榮存在着非理性投機行爲;由於股市的繁榮反映的不是實體經濟的繁榮。
因此,這必然會帶來社會資源的浪費,過多的錢投入到一些不那麼好的公司;除此之外,還會帶來股市的泡沫,因爲估值被刺激性措施人爲擡高了。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因爲投機者衆多,所以大家都抱着“短期內撈一把就跑的心態”,在這個心態下,牛市自然也就不可持續。
隨着邊際效益遞減,股市越上漲人們的擔憂和恐慌情緒開始蔓延,隨後就是大把的機構和散戶開始“跑路”,最終,一波大漲之後,就會迎來一波極跌。
對我們而言,今天的股市真正的難點是要打通“股市的好壞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這一理念,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缺乏中立之下,股市更多的還是一個“工具”,而非一個真正的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投機者也就應運而生。
最終,股市要想長期繁榮呈現一個“慢牛”狀態,就必然需要金融思維、市場思維來唱主角,讓股市來反映實體經濟,而不是讓刺激性的措施來反映股市。
end.
作者:羅sir,關心經濟、社會和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