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審議 三原則避免政爭

每年8月底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總預算案,爲來年政府施政所須動用資源,爭取法定認可。聯合報系資料照

每年8月底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總預算案,爲來年政府施政所須動用資源,爭取法定認可。政府預算攸關社會的資源分配、福利落實、經濟成長與國防安全,是立法院秋季會期最重要的工作。行政院會通過明年中央政府歲出增加3.8%,但歲入卻大幅減少,因此明年政府正常年度預算將舉債4,000億元。

這些年政府支出規模不斷膨脹,人民租稅負擔日益沉重,社會、經濟與基礎建設的結構性問題卻遲遲未能化解,導致民怨已深到引發對執政者的信任危機。

自2017年迄今,中央政府「法定預算」支出規模年複合成長率近5.9%,遠高於同期的名目GDP成長率5.2%。國民租稅負擔率更從12.5%增至14.7%,而若包括勞、健保、年金與退休金等社會安全捐的負擔更突破20.5%。「政府服務」顯然拖累經濟, 效率每況愈下。

中央政府預算編制與立院審議的爭執,竟是最近對社會造成紛擾的「大罷免」的藉口,而國家政務延宕,甚至連臺風救災復原都成爲奢侈品。蔡英文與賴清德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崩壞預算制度,讓原本「正常預算」所該涵蓋的政事,卻動輒以「特別預算」外掛,自2017年起行政院每年編列「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特別預算」就是典型惡例。

民進黨政府濫用「特別預算」相關條例的舉債漏洞,卻在「正常預算」部分縮減財政赤字,企圖誤導「政府嚴守財政紀律」的社會視聽。過去九年,政府在「法定預算」帳面僅舉債3,214億元,但同時期的「特別預算」竟然預計舉債2兆2595億元。財政部對外宣稱國債GDP佔比下降,其實原因並非出自政府節制歲出,而是「舊稅不減、新稅疊加」,以及股市熱絡等的增稅效應所致。

今年執政黨與立法院在野黨的預算爭議,在於政府歲出被刪除2,075億元,是過去八年平均刪除金額的8.5倍,而刪減比率則爲六倍。

但檢視主要刪減內容便可知,朝野雙方預算矛盾是應否補貼臺電1,000億元,以及通案統刪的939億元;前者是彼此能源政策的歧異,而後者則是對民進黨長期執政,不公平資源分配所累積的不信任感。

爲化解總預算後續審議再次發生朝野嚴重對立局面,行政院卓院長最近強調將「主動介入協商」,推動行政與立法兩院之間應有的「良性互動」。執政黨對審議預算態度善意轉變,有助於緩和臺灣政治緊張情緒。不過,明年地方選舉勢必掀起彼此攻訐戲碼,朝野真能和諧共事恐是奢求,而目前唯有透過民主與透明機制,審議明年總預算纔會是正途。

建議立院在野黨審查明年總預算,應強化三作爲,以增加社會對刪減預算的支持度。首先,在野黨應重視對行政院長的施政總質詢;在野黨團若不同意其政策,應在院會即時提出政策主決議文,以做爲未來審查預算,刪除歲出科目的主要依據,例如,在野黨若不同意執政黨以預算補貼臺電虧損,便可在會期之初做出能源政策的主決議。

其次,在野黨應在委員會強化審議審計部提出的決算報告,例如,各委員會可對政府持續但效能不彰的政務,做出停、減辦決議,讓立委未來刪減歲出預算能有所本。

第三,立法院應儘可能減少總預算的通案統刪金額。表面上,立法院對總預算通案統刪,是向社會交代已盡責減少政府歲出,並「好心」讓行政部門能自行調整。但實際上,通案統刪是立委審查預算時因爲「見樹不見林」,最後不得不大刀一揮的被迫作爲,算是預算審查失靈的表徵。

臺灣明年會遭遇更爲惡劣的國際政經環境,立法院即將審議的總預算是政府面對嚴峻挑戰的本錢。朝野雙方若能溝通預算內容固然很好,但「有憑有據」的民主審議,才能確保預算不被作爲政爭藉口。期待立院新會期審議政府總預算會有新氣象,能通過不靠「特別預算」而可在高風險環境下運作的年度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