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臺積電赴美投資的矛盾與應變
臺積電。路透
臺灣科技業的旗艦與經濟命脈-臺積電,積極赴美投資設廠,未來幾年累計高達1,650億美元。這一看似前景廣闊的國際佈局,其實是美國總統川普壓力下的不得不然,背後也隱藏着深刻的矛盾與挑戰。
首先,臺積電(2330)赴美設廠帶來的營運成本壓力,直接反映於其供應鏈上。據業者透露,美國設廠的營運成本遠高於預期,整體成本甚至達到臺灣的三至五倍。不少中小型供應鏈業者發現赴美經營不僅難以獲利,甚至虧損,有的不得不縮減據點規模,轉向相對成本較低的其他國家。
其次,臺積電赴美設廠的意涵不僅止於商業投資,背後更受制於國際政治壓力與地緣政治的影響。美國利用關稅與政治施壓,希望透過臺積電打造出如臺灣竹科般的半導體聚落。但對於本身規模有限的臺灣中小型供應鏈企業來說,這種政治性質的投資決策,在商業上絕對是自殺行爲。
近期更傳出臺積電將聯合美國數家半導體大廠,成立合資公司以救援陷入經營困境的美國科技巨頭英特爾的晶圓廠。這個計劃不僅引發外界對技術外流的憂慮,也引起更嚴重的爭議與質疑。業界擔心臺積電如此的策略,可能導致其核心競爭優勢,如先進製程技術的外流,進一步削弱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
臺積電透過合資方式援助英特爾,短期內可能影響營收表現,長遠來看則更有技術流失的風險。事實上,臺積電之所以能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獨佔鰲頭,主要依賴其領先全球數年的製程技術優勢。若將此核心技術逐步外流,不僅可能幫助潛在競爭對手強化競爭力,更可能使臺灣在未來的全球半導體競爭中喪失重要籌碼。
另一方面,美國當地的經營環境本身也存在不少難題,包括人力資源短缺、薪資成本高昂、勞動法規繁瑣複雜、基礎設施效率低下等,這些都是臺積電與供應鏈企業難以短期內克服的問題。連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自己都坦言,美國廠的高成本部分原因就在於當地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統尚未成熟,導致成本居高 不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政府的角色在那裡?政府是否可以當企業的靠山?從目前的情況看來,政府不僅未能有效支援臺積電與供應鏈企業的對美談判,經濟部更因內部溝通不足與政策搖擺不定,使業界陷入更加困惑與不安的境地。經濟部長郭智輝屢次的失言與對重大政策的掌握不足,更加深了業界與社會對政府領導能力的質疑。
臺積電赴美投資的背後,是一場複雜的商業利益與政治壓力角力的遊戲。對於臺灣而言,若無法有效控制技術外流的風險,也無法妥善協調產業內部的資源與需求,可能陷入產業空洞化的風險。特別是與韓國三星的對比尤爲明顯,三星選擇守住韓國本土的產業根基,而臺灣卻不斷承受美國的政治壓力,將臺積電逐漸變成「美積電」,不僅造成國內人才與技術流失,稅收與經濟效益也勢必受到衝擊。
未來政府必須重新檢視並調整其半導體產業政策,更積極地在外交與國際談判上取得更爲平衡與對等的條件。例如臺灣在支持臺積電投資的同時,也應明確要求美國政府提供更大的實質回饋與支持,避免讓臺灣成爲單純的輸出國家利益的「棋子」。
綜觀而言,臺積電赴美的佈局固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然而如果缺乏完整、周延且兼顧國家利益與產業永續的配套措施,不僅無法真正保障企業與供應鏈的利益,更可能使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喪失長期競爭力。政府、企業與社會各界應共同謹慎面對,避免臺積電這座「護國神山」最終成爲他國利益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