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實質薪資增 分配不均卻未改善
雖然去年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增加,但低薪員工比例也增加。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佈去年各行業每月經常性薪資、總薪資的平均數及中位數,以及各行業受僱員工進入、退出工作比例的資訊。根據這些資訊可觀察各行業近來薪資變化、各行業間薪資差異,以及行業內薪資分配不均的情形。
雖然去年受僱員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增加,但低薪員工比例也增加。去年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平均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成長率爲2.55%,優於前年的-1.71%。由於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爲4.3%,故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份額仍持續增加。另一方面,職場低薪現象也持續惡化;工業及服務業的受僱員工,其薪資低於平均薪資的比例,由2020年的66.8%上升到去年的69.2%。
新冠肺炎疫情對近來各行業員工薪資造成重大影響。在2019到2024年期間,經常性薪資增幅最快的三個行業爲電子零組件業的18.1%、運輸及倉儲業的12.2%,以及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的10.7%。此三行業受惠於新冠疫情期間,消費者對資通產品及貨物運輸需求大增。反觀經常性薪資增幅最少的二個行業,分別爲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的3.4%,以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的1.6%。前者是因消費者在新冠疫情期間,減少休閒活動,而後者則是因政府爲對抗通膨而抑制油、電價。
去年各行業間的薪資、行業內的薪資分配、以及各行業間員工跳槽的比例,有極大差異。首先,根據人力資本理論,行業間的薪資差異,取決於人們學習專業技能的難易程度。去年三個經常性月薪不到3.6萬元的最低薪行業,包括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及按摩業)、住宿及餐飲業,以及教育業(含幼教、補習班及駕訓班)。相對其他行業,此三行業員工所需學習到的專業技能門檻較低。至於專業技能學習門檻較高,也因而經常性月薪較高的三個行業,包括月薪介於6萬至7萬元間的金融及保險業、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以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
其次,以各行業員工經常性薪資的中位數相對平均數的數據,可探討該行業內的薪資不均現象。此比例愈低,代表薪資分配愈不平均。這是因若薪資呈常態分佈,則此比例爲1。然而,此比例在去年的工業及服務業部門爲0.8,且在各行業皆小於1;這代表各行業除充斥低薪族羣外,且出現一些極端高薪者。
薪資水準、政府管制,以及提供財貨及勞務的差異程度,爲影響各行業內薪資分配的三項重要因素。雖然極低薪的一些服務業,例如,住宿餐飲業,因員工普遍低薪,故此比例達0.9。不過,極高薪的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則因政府高度管制,故員工薪資扁平化,因而此比例達0.95。至於在高薪的行業中,和工業部門相比,服務業部門較易凸顯個人績效,因而此比例較低。例如,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的此比例僅0.77。
最後,以員工進入及退出工作比例的平均值,可計算員工的跳槽率。近來工業及服務業部門,員工每年的跳槽率約2%,不過行業別差異頗大。影響員工跳槽的主因有二,包括員工薪資較低,則跳槽誘因較強;以及公司規模較大,則員工較易在公司內部升遷,故跳槽誘因較低。例如,電力及燃氣供應業以及金融及保險業,兩者的員工領取高薪且公司規模龐大,故去年員工跳槽率分別只有0.78%及1.37%。反觀員工低薪且小規模公司充斥的住宿及餐飲業,其去年員工跳槽率達4.22%。
總之,和前年相比,去年國內工業及服務業員工的實質薪資雖增加,但資本所得佔國民所得份額,以及低薪員工比例也都增加。另一方面,一些行業內的薪資分配高度不均,因而政府需關注是否有同工不同酬,或者有一些族羣(例如女性)在職場升遷或工作分配上受到差別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