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強化能源韌性 支撐產業發展

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的能源安全與韌性已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攸關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課題。圖爲臺電臺中火力發電廠。 記者趙容萱/攝影

面對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的能源安全與韌性已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攸關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戰略課題。美國前海軍情報局指揮官史都德曼近期在華府聽證會上的建議,爲臺灣能源政策敲響警鐘:臺灣仰賴進口天然氣是被中共鎖定的弱點,認爲臺灣應保留至少一座核電廠,並多元化能源來源,才能在危機時保持運作。這番話點出了臺灣能源轉型中被忽視的現實面向,也凸顯出能源韌性與產業發展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當前臺灣能源結構面臨的挑戰是多重且急迫的。根據能源署最新資料,臺灣儲能系統雖已達成2025年目標,但在面對極端氣候與地緣政治風險時,單純依賴再生能源與天然氣的組合仍顯脆弱。特別是臺灣對液化天然氣的高度依賴,正如史都德曼所警示,可能成爲被鎖定的戰略弱點。在此背景下,即將到來的8月23日核能研議公投,不應僅從反核或擁核的傳統角度思考,更應從國家能源韌性與產業發展需求出發,務實評估核能延役的必要性。

核能延役支持者代表之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提出核能的五大優勢:供電穩定、佔地面積小、減少碳排、成本較低、能源韌性佳,這些優勢恰恰迴應了臺灣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臺灣作爲全球半導體與精密製造業重鎮,對電力供應的穩定性要求極高,任何供電中斷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在全球淨零轉型趨勢下,企業面臨愈來愈嚴格的碳排放要求,需要穩定的低碳電力支撐產業升級。核能作爲基載電力,能夠提供24小時穩定供電,與間歇性的再生能源形成互補,這正是臺灣產業所需要的能源組合。

然而,能源韌性的建構不能僅依賴單一技術路徑,國際合作與多元化佈局同樣重要。海底電纜技術的發展爲臺灣提供新的可能性。觀察國際經驗,新加坡正積極透過海底電纜輸入綠電,SunCable公司規劃的澳洲-亞洲電力鏈接項目,將在4,300公里的海底電纜上輸送1.75GW電力。雖然東亞地區的跨國電網仍停留在構想階段,但隨着技術進步與區域合作深化,經濟部應再更積極投入資源,探索與日本、菲律賓等鄰近國家的電力合作可能性。這不僅能分散能源風險,也能爲臺灣再生能源產業開拓新的出海機會。

在天然氣供應鏈的強化方面,臺灣同樣需要更積極的國際合作策略。目前臺灣天然氣主要依賴卡達、澳洲等少數供應國,供應鏈相對集中。透過與更多天然氣生產國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包括美國、加拿大等新興液化天然氣出口國,能夠有效降低供應風險。這些國際合作不僅能確保能源安全,也能爲臺灣船舶工業、海事工程等相關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從全球能源市場發展趨勢看,自由化競爭已成爲降低能源成本、提升效率的重要途徑。國際電力市場的成功經驗顯示,透過市場機制的價格訊號與供需引導,能夠促進技術創新與投資效率。臺灣綠電市場雖已啓動,但價格仍較國際市場偏高,溢價比率達35%至55%,這反映出臺灣能源市場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間。政府應借鑑國際經驗,進一步開放電力市場,透過競爭機制降低電價,減輕產業負擔。

川普推動「對等關稅」和232調查,對我們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結構形成重大警訊,也提醒我們必須從能源韌性和自主性着手,強化供應鏈對外變數的抵禦能力。能源政策並非單一解答,而是組合拳,除了持續增加再生能源比重,臺灣社會也須坦誠討論核能延役、跨國海底電纜及國際合作天然氣運輸船隊等多元策略,以支撐產業發展、維繫國際競爭力;推動臺灣朝向一個現代化、分散式而且智慧化的能源體系,政府應持續與社會溝通,儘早凝聚共識,在貿易與安全的雙重壓力下加速推進能源韌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