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扭轉少子化 須加強政策力道
勞動部在婦女節前夕爲婦女送上禮物,宣佈將修正「就業保險法」。聯合報系資料照
勞動部在婦女節前夕爲婦女送上禮物,宣佈將修正「就業保險法」,讓領滿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六個月)的父母親,可各自多領一個月的津貼,以提高男性參與育嬰意願,估計每年會有2.1萬人受惠。依目前規定,育嬰留職停薪最多可以申請兩年,前六個月可請領八成投保薪資的津貼。本次延長一個月津貼,被婦幼團體認爲相當有限,效果極爲微弱。
無論是對生育提供直接補貼,抑或對育嬰、育兒提供各種津貼或相關優惠,都是在提高民衆生兒育女的誘因,以提高生育率,打造一個健全的人口和社會結構。但可能由於所費不貲,效果又難立竿見影,所以常淪爲社會政策的末端,很難見到具有魄力的作爲,乃至於各國扭轉少子化的政策都難收顯著效果,包括臺灣。
觀察21個富裕經濟體,過去十年左右的婦女生育率,只有三個(匈牙利、波蘭和德國)是上升的,其他18個都下降,包括臺灣、韓國、日本、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匈牙利,它的婦女生育率從1.34顯著上升了0.25、到1.59,德國和波蘭分別上升了0.17和0.10。匈牙利的鼓勵政策包括生育四個兒女的家庭可以終身免所得稅、提供多子女家庭最多約1,000萬元新臺幣的購屋補助、育嬰假至多可請三年,前二年有七成薪資的育嬰津貼。這樣的協助相當顯著,也難怪效果極爲明顯。
同爲新興經濟體的波蘭,2019年的新政策效果也相當明顯,原因是除了帶薪育嬰假有五個月(可延長至一年、折數減爲六成)以外,大量提供公託設施,最重要的是每位嬰兒每月補貼500波幣(約新臺幣4,300元),直到18歲爲止,人數和家庭收入都沒有限制。這種補貼也相當顯著,所以效果明顯。德國的育嬰假父母都可以請到三年,但父母兩人都可請領育兒津貼至多14個月,金額在300-1,800歐元之間;也可以選擇金額減半但期間加倍。1歲以上嬰兒由法律保障有託兒所的席位。另外,有小孩的家庭可領「兒童金」,每月200多歐元,直到小孩18歲。
當然,提供生養育補貼的能力,和一個經濟體的稅收可能有關。上述德國是老牌先進國家,課稅原來就比較重,個人所得稅率落在14-47.5%;但波蘭和匈牙利兩個新興工業化國家,一般個人所得稅只在15%和12%,並非高稅率國家,會有如此大手筆的生養補貼,顯示其政府的決心和魄力,值得我們急起直追。
此外,經常有人會說,生育和養育補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社會必須營造一個對生兒育女友善的環境。這種說法固然沒錯,但政府提供現金補貼的協助,應是最重要的內涵,它直接顯示國家對此事的重視程度,而且不妨礙進一步提供其他各種優惠和環境,只是其他的配套和優惠對相關家庭不一定享用得到,或效果對每個家庭並不相同,不像現金補貼每個家庭和小孩都可以拿到,自由選擇如何花用,創造的效用最高。
其他歐美國家,生兒育女的補貼也都超越臺灣很多,雖然這段期間生育率沒有提高,但都維持一個相當的水準,如美國1.64、英國1.56、丹麥1.55、荷蘭1.55、芬蘭1.41、加拿大1.40,不像我國和韓國的0.87和0.78,讓人怵目驚心,但政府卻慢條斯理,治生死大事卻有如「烹小鮮」,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這幾年,政府的稅收都有大幅盈餘,顯示國家的資源能力已經提升;既然少子化被視爲「國安危機」,就該慎重其事地處理,編列更多預算提供生兒育女更大的協助,甚至以「特別預算」方式提出「鼓勵生育基金」來逐年使用,相信也能獲得朝野支持。慶祝婦女節,請送給婦女和社會更好、更有用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