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熱點問答|IMF融資能否幫助阿根廷應對經濟挑戰

新華社布宜諾斯艾利斯4月12日電 經濟熱點問答|IMF融資能否幫助阿根廷應對經濟挑戰  新華社記者王鍾毅 張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1日宣佈,該組織執董會已批准向阿根廷提供總額爲152.67億特別提款權(約合200億美元)的融資,首筆資金92億特別提款權(約合120億美元)將立即支付給阿政府。阿根廷爲何需要國際融資?爲何此時獲得IMF融資?這筆融資能否幫助阿根廷應對經濟挑戰?

阿根廷爲何需要國際融資

阿根廷長期面臨外匯儲備不足、外債高企、通貨膨脹嚴重等經濟問題。現任總統米萊2023年12月上任以來推出一系列“休克療法”改革措施,以期減少財政赤字和控制通脹。  今年以來,阿根廷政府推動包括放鬆勞動力市場管制、削減能源補貼、開放對外貿易等重要改革議程,並稱這是解決阿根廷經濟長期問題的必要手段。專家認爲,這些措施不可避免會帶來社會陣痛,而阿根廷方面希望外部融資能帶來“財政緩衝”。  當前,阿根廷政府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是外匯儲備迅速下降。由於國際貿易形勢不穩定等多重原因,阿根廷比索貶值壓力增加。爲穩定本幣匯率,阿政府持續出售外匯儲備進行干預,導致該國外匯儲備一度跌至246.77億美元,爲2024年1月以來最低水平,引發外界擔憂政府穩定匯率措施的可持續性。爲此,阿政府亟需給外匯儲備“輸血”。  與此同時,阿根廷主權債務償債壓力大,需要更多國際融資以及債務展期以提供流動性。據阿根廷經濟部數據,截至2025年2月,該國對國際機構的債務高達755.52億美元,其中IMF債務爲407.12億美元。據當地媒體報道,阿根廷2025年需要向IMF支付的利息高達19億美元,此外還有多批以美元計價的政府債券將於年內到期。  因此,國際融資被視爲阿根廷政府繼續推進經濟改革和維持財政緊縮政策的“必需品”,不僅能幫助其避免債務違約,還能爲其放寬外匯管制提供“彈藥”。

爲何此時獲得IMF融資

IMF11日發表聲明表示,阿根廷政府以支持國內經濟改革爲由向該機構提出融資申請。融資協議旨在支持阿政府增強外部可持續性,推進經濟結構改革,打造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經濟。聲明說,阿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經濟調整計劃,取得了經濟復甦和社會指標初步改善等成果。  阿根廷飽受債務困擾,是公共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較高的拉美國家之一,也是IMF最大債務國之一。自2023年12月上任時起,米萊政府就與IMF密集協商新的融資協議。米萊本人及其執政團隊成員在不同場合多次與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及其他官員會見,就融資問題進行協商。  在最新融資協議達成前,阿根廷進行了重大政策調整,包括放鬆匯率管控、放寬外匯限制等。  阿根廷政府11日宣佈,將從14日起實行區間浮動匯率制度。阿根廷經濟部長路易斯·卡普託當天表示,根據最新調整,浮動匯率區間爲1美元對1000阿根廷比索至1400阿根廷比索,同時每月根據市場反應在1%的範圍內調整一次。此外,14日起,該國居民個人每月200美元的購匯額度上限也將取消,但對企業的購匯限制政策不變。  卡普託說,阿根廷政府認爲這一系列新政策將有助於降低通脹、鼓勵投資、加強信貸,爲阿根廷經濟穩定和復甦奠定基礎。

能否幫助阿根廷應對經濟挑戰

在IMF批准融資協議當天,世界銀行宣佈向阿根廷提供120億美元的經濟支持計劃,美洲開發銀行也宣佈向阿根廷提供100億美元融資,被認爲是IMF的“背書效應”顯現。  阿根廷商界對新融資協議表示歡迎,認爲協議以及政府推出的新政策將降低該國經濟風險,增強央行金融管理能力,有利於提高出口競爭力、促進生產性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但IMF的融資並非無條件。IMF在聲明中表示,融資協議要求阿根廷政府向更穩健的貨幣和外匯制度轉型、增強匯率靈活性以及推進廣泛的結構性改革,以促進更具活力的市場化經濟。  阿根廷部分議員認爲,該融資協議的政治意義大於經濟意義,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此外,由於阿根廷仍有大量未償還的IMF債務,其債務可持續性令人擔憂。  觀察人士指出,儘管新的融資爲阿根廷穩定經濟和推進改革提供了機會,但其社會成本不容忽視。財政緊縮政策已導致實際工資下降和失業率上升,儘管協議中提到保障社會支出,但在財政緊縮的大背景下,這種保護力度可能不足。  IMF聲明也指出,阿根廷仍然面臨脆弱性和結構性挑戰,包括其外部緩衝能力有限、難以應對日益加劇的全球風險,以及增長是否可持續等。  2018年,阿根廷與IMF達成570億美元融資協議,但阿時任政府和IMF提出的方案並未改善阿根廷經濟狀況,還導致該國外債壓力進一步加重。阿根廷現政府能否以此爲鑑,走出一條新的道路,仍有待觀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