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共築古樹基因庫 克隆苗延續千年文脈
河北涉縣“天下第一槐” 供圖/涉縣融媒 王永格介紹樹木克隆苗情況 王永格查看樹木生長情況 “拴馬樹” 供圖/視覺中國
河北涉縣固新村,看到拿着高枝剪的人在有着2000多年樹齡的古樹下聚集,村民們紛紛聚攏過來,“你們傷害古樹,是要出問題的!”時隔多年,當時參與採集樹枝的河北省石家莊市植物園科研所副所長杜娟仍對這一幕記憶猶新。經過耐心解釋,村民的牴觸情緒逐漸緩解,採集工作順利完成。
如今,經科學培育,科研人員採集的“千年第一槐”枝條已成爲一株株克隆苗,和其他近150株全國各地重要古樹名木的克隆苗一起,在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的京津冀古樹名木基因保存資源圃內茁壯成長。與此同時,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植物園的北京古樹名木展區內,北京北海公園唐槐、頤和園古玉蘭等多株北京古樹名木的克隆苗長勢喜人。
北京青年報記者瞭解到,自2016年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三地科研人員通過嫁接等無性繁殖技術,跨越地域協作保存古樹基因。不僅讓河北涉縣“天下第一槐”等千年古樹的生命以克隆苗形式延續,更以“活檔案”承載起古樹的歷史文化價值,編織出京畿大地互聯互通的生態文化網絡。
留住古樹寶貴基因涉縣“天下第一槐”枝條進京
走進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院區內有一片京津冀古樹名木基因保存資源圃,一派鬱鬱蔥蔥的景象映入眼簾。這裡就像一個古樹名木的“基因寶庫”,分區栽植着衆多古樹的克隆苗。
“你看,這三株是河北涉縣‘天下第一槐’的後代。目前長勢正旺,枝幹已透着幾分母株的蒼勁風骨,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延續着那棵千年古樹的傳奇。”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古樹與樹木健康研究所首席專家王永格說。
2016年,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三地開始聯手挖掘古樹名木文化資源,保護與復壯重點衰弱古樹。
此後,王永格來到河北涉縣,在固新村看到了這株25米高的“天下第一槐”。“古槐樹差不多有八九層樓那麼挺拔,樹齡已超2000年。據說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帶發生大面積災荒。災民靠在老槐樹下撿槐豆充飢。”王永格說,“初次見到古槐樹時,我感到非常震撼。”
只見胸徑4米多的古槐主幹已完全中空,裡面能站五六個人。古樹僅剩下外層相對完好的木質部和樹皮維持着樹幹的基本形態和支撐作用,樹皮上佈滿了又粗又深的紋路,盡顯滄桑。擡頭看,一側枝幹已完全枯朽,但東南方向的另一側枝幹卻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形成覆蓋面積達半畝之多的新樹冠。
爲了保護古樹基因,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與河北省石家莊市植物園合作,共同開展古槐繁育工作。
隨着古樹樹齡增長或生長環境改變,它們遭遇健康問題的風險也會加大,導致繁殖能力越來越弱。古樹攜帶的寶貴基因,需要用科學手段來傳承。科研人員採集古樹名木的枝條,通過嫁接、扦插和組培繁殖三種無性繁殖方式培育幼苗,保留古樹寶貴的基因。
“針對古槐樹,我們主要採用嫁接繁殖的方法。”王永格說,“在冬季休眠期,採集一年生的枝條,蠟封後放入冷庫冷藏保存,至次年春季嫁接到普通國槐的砧木上。通過這種方法,繁殖的成活率很高。”
採集古樹枝條時,河北省石家莊市植物園科研所副所長杜娟也在現場。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杜娟依然記憶猶新,“村民們看到村裡來了十幾個人,手拿工具聚集在古樹下,以爲要破壞古樹,紛紛上前阻攔。”
面對這樣的場景,枝條採集工作只能暫停。杜娟協調當地林業系統工作人員,向村民解釋情況。“林業人員對村民說,我們是來保護古樹的,不是來破壞它的。取些枝條不會毀壞樹木,反而是要把古樹的基因保存下去……經過耐心解釋,村民的牴觸情緒逐漸緩解,枝條採集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眼前的這一幕也給王永格帶來更深的觸動。村民們把古樹視作血脈相連的“家人”,用世代相傳的敬畏心爲它築起無形的屏障,才讓這棵古樹在2000年的風雨裡始終昂然挺立。
王永格把古樹枝條帶回北京,在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內悉心培育。
“我們先把嫁接苗放在冷棚裡盆栽養護。夏季利用全光噴霧系統保持溼度,冬季利用電熱毯、水暖等方式加熱基質促進生根。直到第二年,才能在資源圃裡下地定植。”王永格說,目前,三株“天下第一槐”的後代長勢很好,胸徑已經達到十多釐米,能夠遮風擋雨了。
以樹爲媒誦讀傳奇“拴馬樹”克隆苗落戶河北
比起古樹“後代”,王永格更準確地將這些樹苗稱爲“古樹無性繁殖苗”或“克隆苗”。她解釋說,如果採集古樹上的種子進行有性播種繁殖,風媒和蟲媒可能帶來其他植株的花粉,播種苗遺傳變異大,與古樹母株基因有差異。而無性繁殖方式可以保證樹苗血統純正,在基因測序時,它們的基因和母株古樹完全一致。
據介紹,除了河北涉縣的“天下第一槐”,在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京津冀古樹名木基因保存資源圃內,還有河北阜平的古側柏、河北張家口的古榆樹等古樹的克隆後代。
河北古樹名木克隆苗在北京茁壯成長的同時,一批來自北京的古樹名木克隆苗也得到了石家莊市植物園的精心呵護。
“多年來,我們完成了河北省內90株千年以上或具有重要文化景觀價值的古樹基因採集。同時我們也和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他們也向我們植物園贈送了一批古樹克隆苗。這些克隆苗如今就種植在處於植物園最核心區域的北京古樹名木展區內,供公衆觀賞學習。”杜娟告訴北青報記者。
這些克隆苗中,有的母株爲北京北海公園的唐槐,這株古槐樹種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歲。北京市園林綠化宣傳中心發佈的資料顯示,乾隆皇帝爲了觀賞和保護這株古槐,曾在樹側修築屋宇,並點綴太湖石假山,取名“古柯庭”,還寫詩讚頌這株古樹。
還有的克隆苗出自北京海淀區萬壽寺路西段的千年銀杏。資料顯示,這棵樹背後還有一個傳說,明末李自成帶兵來到北京,因天色漸晚,爲不擾民將戰馬拴在這株銀杏樹上,於樹冠下露宿一宿。後人遂將這株銀杏稱爲“李自成拴馬樹”。
如今,石家莊市民不用來到北京,就能在石家莊市植物園內看到這些有着幾百歲乃至上千歲的北京古樹名木的克隆苗。“我們這裡有株克隆苗,母株是北京頤和園的古玉蘭。剛送來的時候,我們非常小心,生怕風大給它造成傷害,特意單獨搭了支架,確保它能長大。”杜娟說,如今這株古玉蘭已經長到快2米高了,每年花季都會成爲植物園內一道靚麗的風景。“得益於它的優良基因,它開花時會比其他玉蘭樹更茂盛。”
千年名木“後繼有樹”近150株古樹活體基因留存
在杜娟看來,古樹名木能從衆多樹木中脫穎而出,本身就說明其基因存在獨特的優勢。因此科研人員守護好這些基因,就有助於未來弄清楚它們的基因優勢所在,從而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此外,就像北海公園的唐槐以及“李自成拴馬樹”,許多古樹名木背後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歷史的見證者。通過將這些古樹名木的克隆苗引入石家莊市植物園,並在它們旁邊設置知識展板,組織科普活動,可以讓遊客們更好地瞭解這些北京古樹名木的故事,將這些歷史和文化傳遞給更多的人。
“我們特意將這些古樹名木栽培在兒童遊樂園附近,很多孩子來到植物園遊玩時,會看到這些來自北京的古樹名木,瞭解它們悠久的歷史。”杜娟說,很多孩子得知這些古樹名木的歲數是他們爺爺奶奶年齡的好幾倍甚至幾十倍後,都會發出驚呼,並由此瞭解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性,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保護生態的種子。“我們希望通過在植物園中展示這些古樹名木的克隆苗,引導民衆瞭解、保護古樹名木,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家園。通過參觀以及實踐活動培養民衆特別是青少年愛護古樹名木、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激發人們一種自然情懷和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形成寬容博大、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胸襟氣度。”
如今,北京市園林綠化科學研究院圃地內已保留了全國近150株重要古樹名木純正血統的活體基因,這裡也成爲全國最大的古樹基因保存資源圃。王永格表示,這些克隆苗既是古樹名木生命的延續,更是珍貴基因的“活檔案”。如果哪天古樹生命走到盡頭,它們的克隆苗可以栽植到原地,將古樹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永久延續。這些古樹名木是京津冀三地文化血脈相連的見證,讓京畿大地上的古樹文脈跨越地域邊界,在互植互育中交織成緊密的生態文化網絡。
·聲音·
多路徑拓展古樹基因生態經濟雙重價值
近年來,京津冀在古樹名木保護方面的合作不斷加深。2016年4月,京津冀三地有關部門共同簽署了《京津冀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研究合作框架協議》,發起成立了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研究中心。2017年5月,該研究中心牽頭邀請有關院校、科研單位專家,組成了京津冀古樹名木保護專家委員會,爲古樹保護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以委員會爲支撐,河北多次組織古樹名木保護專家、技術人員深入實地,對古樹名木進行診斷治療;舉辦培訓會,普及保護和修復知識,提升基層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北京市陸續出臺了古樹名木評價、日常養護、搶救復壯等多部地方標準規範,其中包括了首部京津冀區域協同古樹名木保護地方標準《古柏樹養護與復壯技術規程》,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個針對單一樹種制定的區域性地方養護與復壯技術規程。規程總結了京津冀三地古樹養護復壯的科研成果和先進經驗,首次針對古柏樹制定了春夏秋冬四季日常養護技術以及生長環境改良、古樹樹體修補、支撐加固、常見蟲害防治等各項復壯技術措施。對保護和傳承古樹這類不可複製的歷史、文化和生態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地區古樹日常養護管理及保護復壯工作。
古樹名木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不可再生的優質基因資源。在日前召開的“古樹特異優良基因收集保存及資源圃標準化建設”專題研討會上,來自國家林草局、高校、科研院所、專業研究機構及生態企業等多方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古樹基因繁育、異地保存、標準構建與成果轉化等關鍵議題,展開系統研討與深度謀劃,釋放出加快推動古樹資源戰略性保存與開發的新信號。
北京樹木醫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首席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劉勇認爲,應從“樹體保護”上升到“基因管理”。需構建古樹“基因身份證”體系,推動資源的可識別、可追溯與可用性,破解“看得見、留不住、用不了”的難題。構建異地保存圃和基因數據庫,結合DNA圖譜、無性繁殖、組培幼化等技術,是實現資源“有身份、可溯源、能再現”的關鍵。
北京樹木醫學研究會首席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沈應柏建議,應制定樹種遴選原則,優先保育具有文化象徵性和全國代表性的古樹個體,提升國家資源保護工作的影響力。建立全國統一的古樹基因保存、分類遴選與保護應用機制勢在必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高級工程師陳建武表示,北京具備建設國家北方基因保存庫的基礎和責任,應推動設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引領全國佈局,建立古樹種質的身份識別機制,確保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建議探索建立分區保存模式與數字檔案體系,推動形成標準化、系統化、規範化的全國古樹基因資源收集保存與管理平臺。並通過優良品種選育、標準化育苗、園林試用、生態修復等路徑,拓展古樹基因的生態與經濟雙重價值,構建“保存—選育—應用”全鏈條技術體系。
本版文/本報記者王斌屈暢
攝影(除署名外)/本報記者袁藝
統籌/孫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