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流量失真 觀光署訂規範

2021年全臺景點旅客約2.1億人次,到2024年則已經達到5.4億,被質疑人次成長明顯不合理。圖爲桃園機場內的旅客。(本報資料照片)

交通部觀光署定期對國內觀光相關市場進行調查,包括出入境人次、旅客消費、景點人流、住房率等,但統計方式未必貼近現實,例如全臺300多處景點的進場人次變化,畫設範圍沒有統一規範,有的縣市把商店街、購物中心全算進去,使數據呈現失真。觀光署表示,已規畫修法規範,預計明年元旦實施。

以全臺景點人次總和爲例,景點總數變化不大,2021年全臺景點旅客約2.1億人次、2022年2.7億人次、2023年4億人次,到2024年已經達到5.4億人次。對應到實際旅遊市場,人次成長明顯不合理,有的景點甚至連當地人都納悶「怎麼會紅」,懷疑出門運動的居民也被當成遊客。

此外,觀光署每月觀察國內住房價格變動,遇到連續假期時也會調查各縣市旅館訂房狀況。但有旅館業者抱怨,住房率時常與現實脫節,價格也未必能反映市場現況,主因是官方統計都是由業者自行填報,有人報高、有人報低、有人懶得報,數據真的「僅供參考」。

觀光署迴應,旅宿網填報的房價、住房率等資訊,是依據《發展觀光條例》子法相關規定要求業者填報。公佈及分析的統計資料,均要求業者正確填報,若不填報可依法規進行裁罰,全國上萬家旅宿業者,每次統計至少都有9成以上填報率,數據雖不能100%正確,但已具足夠代表性。

由於各機關填報人流的方式、範圍、技術不一致,爲加強機關對數據的責任,並提高數據可信度,觀光署規畫修正「主要觀光遊憩據點統計作業要點」,強化填報機關對數據品質的責任,並重新定義遊憩據點的類型。

許多遊憩據點範圍沒有界定清楚,把周邊非遊客的人數也算進去,因此增訂統計範圍面積,才能把人數、面積換算出來。而在技術方面,以往除了購票、計數器、電信數據等方式,未來也要新增AI分析。

另過去有許多新興景點,在開張的第1年爆紅,之後快速退燒、甚至關門。哪些景點可以被列入官方統計?觀光署說明,未來新興景點列入統計的門檻從1年變3年,業者應先培養客源,正式統計後纔有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