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貼是一時 學者:改善就業、教育才能留住人
彰化縣26鄉鎮市有25個發生育津貼,有些民衆提前設籍,領完津貼不到半年就遷走,卻苦無對策留人;縣政府指出,憲法保障人民有遷徙自由,不能設限。學者表示,津貼和禮金是一時的,改善就業和教育的環境纔可能留住人。
彰化縣鄉鎮市生育津貼從每胎5千元到生育3胎胞可領10萬元,福利最好的北斗鎮,今年3月人口數3303人減到8月3萬3232人,顯見生育補助未必是增加人口或維持人口數不跌的萬靈丹;雖明知發錢效果有限,但明年起,芳苑鄉要把送禮券改爲贈送生育禮金每胎3千元,屆時彰化縣每鄉鎮市都有生育禮金和津貼。
縣政府社會處表示,與其各鄉鎮市各顯神通鼓勵生育及吸引適齡夫婦設籍,不如中央規定一致性的生育和育兒津貼,避免基層淪爲社會福利競賽,中央同時補助縣市政府做好育兒環境的軟硬體建設,讓下一代無論遷居到哪裡,都享有同等生活和教育環境。
有的基層公所抱怨多次調高生育津貼,家長卻領完津貼就遷走,公所無計可施。大葉大學觀光休閒學系助理教授施建彬說,上一代認爲生兒育女是延續香火的家族使命,國人觀念西化,逐漸轉變爲在意自我價值,年輕世代思維不同,又面臨臺灣社會薪資停滯20多年的社會相對剝奪不公平感,養活自己有困難、看不到未來的年輕人自然不想生育。
施建彬說,都會區有較多工作機會,教育資源較多,國人競爭習慣了,有能力生養下一代的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家長到都會區工作,孩子跟着去求學很自然,若要留住彰化子弟或吸引外縣市人口進駐,必須建構良好就業、教育環境,光靠生育津貼擋不住大都市的磁吸效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