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人數創新低 全教總呼籲提高育嬰留職津貼
少子化成爲國安危機,全教總今天與立委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提高育兒留職津貼,創造友善育兒環境。(林縉明攝)
臺灣生育率持續低迷,近10年來,新生兒出生人數逐年減少,從2015年的21萬3598人,到2024年僅13萬4856人,寫下歷史新低。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在兒童節前夕,今日呼籲政府應提高育嬰留職津貼的薪資補助,從現行6成+2「再加N」,請領時間延長爲「7個月+(plus)」,創造友善育兒環境。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指出,有育嬰需求的年輕父母,多數工作年資偏低,連帶影響薪資所得。以113年保險給付總金額與給付件數概略計算,就業保險申請者平均請領金額約2萬2000元,公教人員保險平均請領金額約1萬7180元。由此可見,無論公私部門受僱者,每月育嬰留職津貼可能不及最低工資2萬8590元,根本難以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要如何安心育兒?
侯俊良進一步表示,不論就保或公保,育嬰留職津貼的計算皆存在某些問題。勞工以「月投保薪資」爲基準,但投保薪資與實際薪資不見得完全相符,例如工時不固定的非典型勞工,或常見的僱主違法高薪低報,都可能造成投保薪資偏低而影響津貼請領金額。公教人員薪資結構含「本俸」及「加給」兩大部分,育嬰留職津貼則僅以「本俸」爲請領基準,導致津貼雖爲薪資8成,實際僅爲原領薪資4成。
爲支持勞工在育兒與工作之間取得平衡,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受僱者可透過社會保險申請育嬰留職津貼,每月可請領薪資6成,最長6個月。自110年7月起,政府另以公務預算加給2成薪資補助,申請者總共可領投保薪資的8成,目前勞動部正在研擬增加1個月的津貼,最多可請領7個月。
「看得到吃不到!」侯俊良說,政府研擬把育嬰留職津貼期限延長到最多7個月,但條件必須要父母雙方都要請領6個月育嬰留職津貼,在津貼沒提升情況下,父母怎麼可能都請領6個月,相關條件應該要調整。
侯俊良表示,育嬰假制度被視爲提高生育率的重要政策工具,父母在育兒期間有穩定經濟來源,更有助於提高生育意願,例如德國可領取14個月的基本父母津貼;日本育嬰假可請滿一年,在前6個月可領薪資67%,超過6個月亦可領取50%;韓國近期也對育嬰假制度進行改革,父母雙方合計可申請3年,前3個月爲薪資8成,接下來微幅遞減,但可領滿18個月。
立委陳昭姿、王育敏,廖偉翔也都表達支持提高育兒津貼,民衆黨立院黨團已提出親職假、親職教育假、家庭照顧假修正草案,讓育兒制度能真正「友善」。王育敏主張在孩子8歲前,家長可以「日」或「小時」爲單位申請親職假,滿足上班日有親自照顧子女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