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骨架」助減碳醫療獲諾貝爾獎肯定 北川進3月才訪臺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奧馬爾.亞基教授,是2024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諾貝爾化學獎今(8日)揭曉,由日、澳、美等國的3名學者因開發「金屬有機骨架(MOFs)」共同獲獎,其中亞基教授是去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北川進和臺灣互動密切。國內學者指出,MOFs是新的孔洞材料,可做儲存與反應,應用廣泛,包括在儲能、藥物、減碳、環境改善等面向,且真正工業化與商業化機率高,得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資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3名學者共享,包括日本化學家北川進(Susumu Kitagawa)、澳洲學者理查.羅布森(Richard Robson)及美籍化學家奧馬爾・亞基(Omar M. Yaghi)共同獲得,表彰他們在「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領域的開創性研究。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化學所副所長江明錫、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謝發坤、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林嘉和等人,說明今年3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貢獻。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由3名學者共享,包括北川進(左)、澳洲學者理查.羅布森(中)及美籍化學家歐瑪.雅吉(右)。(圖/翻攝NobelPrize)
江明錫首先表示,「金屬有機骨架(MOFs)」是一個多功能的桶子,藉由化學方式調整桶子大小,可把物質塞入、儲存、吐出來或進行反應。謝發坤進一步說明,MOFs像是一個奈米等級多孔洞的海綿體,很有應用前景,像是吸水、吸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在醫療上也有強大潛力應用,可在這個桶子內放入藥物,透過某些機制把藥物在人體放出來。
林嘉和指出,MOFs是一個新的孔洞材料,可視爲一個「奈米海綿或空間」,可在這空間進行應用,而且相當廣泛,而且離真正工業化與商業化機率高。中研院長廖俊智也強調,早在3到4年前,學界普遍認爲MOFs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得獎領域,今天獲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特別的是,這次三位得主中,北川進和臺灣學術界關係密切,奧馬爾・亞基則是去年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謝發坤說,認識北川進已經十幾年,北川進本人很隨和,走路卻很快。
林嘉和則說,今年三月曾花十幾萬邀請北川進來臺演講,以後要找北川可能是百萬等級,而北川進目前是京都大學副校長,臺灣跟京都大學合作密切,包括臺大與中央都送很多學生到京都大學去學習,對臺灣也很好,自己還有一個要跟北川合作的研究論文,在北川進得獎後,很擔心對方沒時間理他。
廖俊智也提到,上週五纔在日本碰過北川進,而和奧馬爾・亞基更曾在UCLA是同事,他非常重視教育,在全球各地設立研究中心訓練當地學生,對他研究生涯有幫助,特別專注在東南亞,而亞基教授是巴勒斯坦人,故以巴衝突對他的衝擊非同小可。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的奧馬爾.亞基教授,是2024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特別的是,亞基教授是2024唐獎永續發展獎得主,曾獲得17個國家的重要獎項,並擁有60項美國專利。去年獲獎來臺時曾與高中生面對面對談交流,曾鼓勵同學們找出熱情所在,勇於冒險,走出自己的路,並強調「非凡的事情往往源自平凡的開始」,鼓勵學生們以正向的生命觀超越環境的限制,即使身處逆境也能激發創新。
唐獎基金會表示, 亞基教授開創的網格化學領域,通過創新合成方法,將有機和無機單元以強鍵結合力編織成堅固的多孔結晶金屬有機骨架(MOFs)和共價有機骨架(COFs)。這些材料具備多功能特性,可有效捕捉、集中並利用二氧化碳、氫氣、甲烷和水等對地球可持續發展影響重大的小氣體分子。其研究爲當前全球面臨的能源、環境及水資源挑戰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對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具有重要意義,對永續發展作出非凡貢獻而榮獲唐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