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專家:川普若支持「和平統一」有機會獲諾貝爾和平獎
吳心伯指出,如果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底訪華時公開表態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這將成爲自1979年尼克森訪華以來的重大歷史突破。(美聯社)
第12屆北京香山論壇17日在北京舉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中)與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前助理國防部長幫辦施燦德(右)同臺,聚焦中美關係展開討論。(藍孝威攝)
第12屆北京香山論壇17日在北京舉行,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與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前助理國防部長幫辦施燦德,就中美關係、臺灣問題及未來走向展開對談。吳心伯指出,如果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底訪華時公開表態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這將成爲自1979年尼克森訪華以來的重大歷史突破,「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機遇,可以讓川普總統證明,他完全可以把與中國的關係處理好,甚至更有機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吳心伯強調,中美兩國能否真正實現和平共處,關鍵在於臺灣問題。他表示,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統一,而美國的重點則是「和平解決」。如果美國能言行一致地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將大大推動兩國關係邁向穩定。他直言,「唯一可能讓中美陷入戰爭的,就是臺灣問題。」
施燦德指出,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9月底將組代表團訪華,這在60年來極爲罕見,顯示美國內部在國際安全議題上有跨黨派共識。他認爲,中美雙方雖有分歧,但也在尋找合作空間,特別是在避免臺海與其他安全危機升級方面,「重要的是雙方必須找到新的模式與機制,以避免危機發生」。
針對中美關係的演變,吳心伯表示,今年以來已歷經三個階段:年初到5月的緊張對立、5月到8月的「邊打邊談」,以及目前進入的「對話與理解」階段。他認爲,雙方正在爲領導人會晤鋪路,期望先在經貿問題上取得進展,再推展至外交與安全領域。
施燦德則補充,美中當前的重點談判仍在經濟領域,雙方希望藉由持續協商保護各自利益,同時避免因安全或防務摩擦而衝擊大局。他認爲這種務實做法,有助爲未來關係重置爭取時間和空間。
對於川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吳心伯認爲其核心目標與拜登時代並無本質差異,仍以競爭與遏制中國爲主,差別只在政策手段有所不同。「川普依舊打關稅牌,但中國這次打出了稀土這張新牌,美國終於發現中國不是容易屈服的對手。」他指出,中美關係已從單純對抗,轉入「既鬥爭又對話」的新模式。
施燦德提醒,美國社會需接受中國在經濟和技術上終將迎頭趕上的現實。他強調,美國的本質是「在競爭中成長」,因此如何界定中美關係將決定未來世界秩序,「如果雙方無法管控誤解,一旦爆發危機,後果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