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懿南海國際會議發表演說:以AI與無人系統開啟南海永續新秩序
由越南外交學主辦的第17屆南海國際會議11月3日在越南峴港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界與安全政策領域專家齊聚,來自臺灣台北大學金商學院科技與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金士懿博士(Dr. Shr-Yi Chin)以〈AI and Unmanned Maritime Syste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爲題發表演說,從國際法、氣候外交與科技治理的交會角度,提出以「從技術走向信任(From Technology to Trust)」爲核心的海洋永續新架構。
第17屆南海國際會議11月3日在越南峴港舉行。金士懿/提供
在第三場「海事科技政治的(不)中斷?」專題討論中,五位國際學者同臺分享。由臺灣國立臺北大學金融科技暨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的金士懿博士提出觀察,並與來自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 Hugues Canuel 上校、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的 Soham Agarwal 研究員、韓國海事安全研究所的 Sam Man Chung 博士,以及烏克蘭「Ukrainian Prism」外交政策理事會的 Hanna Shelest 博士等專家共同探討科技對海洋秩序的影響。
臺灣國立臺北大學金融科技暨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的金士懿博士提出「以AI與無人系統開啓南海永續新秩序的觀察。金士懿/提供
金士懿指出,臺灣海洋委員會在永續海洋麪向貢獻極大,因此AI與無人系統的發展,不僅重塑了海洋觀測與救援的能力,也挑戰既有的法律責任與安全機制。並引用臺灣邱啓敏博士與美國張應龍博士團隊開發的 SCHISM 模型爲例,該模型被美國環保署(EPA)正式採納,成功示範了科學建模如何作爲國際法與政策決策的依據,並證明科技成果可兼顧環境永續、國防應變與商業應用。
金士懿進一步提到,臺灣中信造船所製造的 JSSC 無人船(Joint Smart Surface Craft)正是結合臺灣高端電子技術與智慧控制系統的代表成果,展現臺灣在海洋科技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應用上的潛力。該無人船可支援科學監測、海洋巡航及救援任務,成爲科技支援國際法實踐的典範。在推動氣候外交與氣候金融的過程中,我始終相信科技與法治必須並行。唯有讓法律人理解科技,讓工程師理解法治,才能形成真正可持續的治理結構。
主持人日本駐越南大使 伊藤直樹(左起)、金士懿博士。金士懿/提供
多年來,金士懿博士積極參與國際論壇與政策合作,推動氣候金融在減碳治理、藍碳經濟及綠色科技投資中的制度化發展。他的研究不僅強調臺灣的政策實踐,也展現亞洲在氣候金融體系中的創新路徑。會議最後,金士懿博士播放了臺灣蘭嶼的海底潛水的影像,象徵「法律、科技與永續同行」的願景。他並邀請各位國際好朋友有機會親自來臺灣,欣賞臺灣美麗風光。
主持人日本駐越南大使 伊藤直樹(左上起)、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 兼任助理教授 Hugues Canuel 上校、臺灣 國立臺北大學 商學院 金融科技暨綠色金融研究中心 金士懿博士、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 助理研究員 Soham Agarwal、韓國海事安全研究所 海事安全中心主任 Dr. Sam Man Chung。金士懿/提供、烏克蘭「Ukrainian Prism」外交政策理事會 安全研究與全球外展計劃主任 Dr. Hanna Shel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