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凌汛開河關鍵期 科技“智”守黃河安瀾

歐陽易佳

大河春歸,冰雪消融。

2月28日16時,位於內蒙古的三盛公水利樞紐閘上河冰解凍,標誌着黃河進入凌汛開河關鍵期。

記者從水利部瞭解到,連日來,黃河流域各級防凌責任單位、責任人員已全面進入防凌關鍵期工作狀態,從凌情監測預報到水利工程調度,從堤防巡查到搶險準備,豎起黃河安瀾的“盾牌”。

2024年11月27日,黃河內蒙古三湖河口至頭道拐河段出現流凌,黃河進入2024年至2025年度凌汛期。2月17日,受氣溫回升影響,黃河內蒙古上段封凍河段開始融冰開河。

“當前內蒙古河段漫灘面積較去年偏大,加之開河期天氣形勢不確定性大,防凌形勢複雜多變,不容樂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防禦局副局長張樂天表示,在開河期,封凍河段聚集的冰融化成水,混雜着大量冰凌一起下泄,同時,受河道流向影響,內蒙古河段上游解凍時,下游仍封凍,很容易形成冰塞冰壩,影響洪水平穩下泄。因此,開河期是凌汛風險暴發期,也是防凌關鍵期。

“從2月21日起,我們即開始滾動預報預測和會商研判。”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防禦局綜合與抗旱處處長祝傑介紹,進入開河關鍵期後,有關部門開展逐日會商,滾動分析氣溫、凌情發展變化情況,研究討論開河預報、水庫優化調度方案、應急分凌方案等工作。

科學防凌、精準防凌,離不開科技賦能。

3月1日清晨,穿上厚厚的軍大衣,帶上望遠鏡、無人機、冰鑹等設備,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寧蒙水文水資源局冰情巡測隊來到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新地村渠東社。這裡位於三盛公水利樞紐閘下6千米,車窗外,田野裡餘雪未消,黃河河道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冰凌。

“我們主要是巡視開河河段,發現冰塞或冰壩及時上報處理。偎水的堤防也需要仔細檢查,當前內蒙古河段被水浸泡的堤防長達111千米,這些堤防多爲土堤、沙堤,長時間浸泡,出險概率較高。”巡測隊隊長王亞飛說,本年度凌汛期,該巡測隊巡測超70天,巡測里程超1.9萬千米,相當於從黃河源到入海口跑了3趟多。

加強巡測的同時,內蒙古各水文站點也同步加密監測頻次。

“此前實行24段次報汛,每5天測量一次冰厚,進入開河關鍵期以來,1至2天就施測一次流量。”三湖河口水文站職工胡宇飛說。

據悉,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着力加強監測預報預警,依託水文站監測、冰情巡測、遙感影像、無人機航拍、黃河凌汛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天空地水工”監測手段密切監視天氣和凌情發展變化,及時發佈預報預警信息。

“今天堤防偎水情況怎麼樣?”“我們來看一下遙感實時監測堤防偎水專題巡測圖,這是今天和歷次監測數據的對比統計表……”在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防凌會商會上,通過大屏幕,清溝、漫灘、堤防偎水情況一目瞭然。

據瞭解,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強水利一號遙感衛星凌情監測成果應用,每日開展封開河跟蹤監測,漫灘、堤防偎水和清溝等專題監測頻次已提高至每週2至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