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不再只是數字!金管會啟動三階段金融回饋行動

金管會將分三階段「鼓勵、揭露、評覈」來引導業者從倡議走向制度,打造金融與社會共好的正向循環。 聯合報系資料照

金管會啓動「金融大回饋」行動計劃,主委彭金隆6日指出,金融業應將「回饋社會內化爲經營核心」,並朝系統性、整合性、前瞻性發展。金管會將分三階段「鼓勵、揭露、評覈」來引導業者從倡議走向制度,打造金融與社會共好的正向循環。

經濟日報今天舉辦「金融大回饋論壇」,這也是首場倡議論壇。彭金隆致詞指出金融業是特許行業,取之於社會,就應用之於社會。

隨政府持續開放新業務、鬆綁法規,金融業經營成果應回饋股東與企業本體之外,更應擴及基層員工、客戶與社會大衆。

他指出,金融大回饋是一場信任的長期投資,唯有獲得社會信任,產業才能壯大,政策也纔有推動空間。

金管會已規劃三大推動階段。第一階段爲鼓勵期,業者在申請新業務時,應主動思考如何將潛在效益回饋社會。例如這次開放業者進駐高雄資產專區時,業者就主動在申請文件中,說明未來的回饋構想。

第二階段是揭露期,鼓勵金融機構將回饋措施納入永續報告書或官方網站揭露,以系統性方式,展現自身特色與社會責任。

金管會期待業者自發性、整合性、長遠性思維,依照自己特色和對象來規劃,不用相互比較,跟自己的經營策略一致就可,這是建構自我特色的金融回饋。

第三階段爲激勵期,金管會透過評覈、行政措施等,對錶現優異者給予正向鼓勵和支持,盼帶動整體業界風氣,甚至串聯到其他社會資源,促進整個社會共同投入。

彭金隆指出,回饋行動涵蓋三大面向,包括回饋基層員工(提升薪資待遇、訓練機會)、回饋客戶(開發高齡化、數位化等創新金融商品),以及回饋社會(推動ESG、照顧弱勢、文化保存與急難救助等)。這非單向的奉獻,而是金融與社會互信共利的正向循環。

金管會期待金融業回饋,必須走向更系統化、整合化與前瞻性規劃,讓金融機構內化「回饋社會是經營核心」的核心思維,並形成可行動的行動模式。

彭金隆說,金融大回饋是一個金融業對社會信任的長期投資運動。社會對金融業有更大信任,金融業纔有更大發展空間,這樣政策纔有支持的基礎和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