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可能蠢蠢欲爆?拉姜:有 4 點值得央行顧慮

芝加哥大學教授暨前印度央行總裁拉姜。路透

芝加哥大學教授暨前印度央行總裁拉姜表示,全球央行再次進入寬鬆模式,此刻至少有四個理由,令人憂慮央行提振經濟成長的同時,有無餘力兼顧防範金融危機。

首先,近年來即使聯準會(Fed)緊縮貨幣政策,美國金融情勢依然寬鬆,一部分受私募信貸熱潮驅動,現在Fed重啓降息循環只會推波助瀾。

其次,總需求並未減弱,反映人工智慧(AI)相關資本支出,以及就業市場強韌助長消費。

三,政策與經濟不確定性升高。美國貿易政策瞬息萬變,中國大陸可能報復,歐日如何實踐投資承諾仍不明,貿易戰可能再起。AI競賽則有升高美中競相掌控臺灣晶片生產的地緣政治衝突之虞。

四,政府財政空間遠比金融海嘯或新冠疫情期間有限。政府缺乏資源或政治資本支應大規模紓困,央行出手拯救金融體系可信度薄弱。金融危機一旦爆發,後果難以收拾。

拉姜指出,央行一方面藉貨幣政策抑制需求打通膨,另一方面藉監管與總體審慎工具維護金融穩定,但2023年矽谷銀行(SVB)破產倒閉掀起區域銀行風暴凸顯出,偏重監管但疏於因應貨幣寬鬆情況,往往在貨幣政策轉向緊縮時觸發金融危機。

他形容這有如一腳用力踩寬鬆油門,另一腳使勁踩監管煞車,當然效果不彰,一大原因是太多金融活動在傳統銀行體系外進行,監管可能太輕,甚至管不到。

拉姜呼籲,主要央行在評估貨幣政策立場、權衡成長與通膨孰輕孰重的同時,也應避免以過度刺激措施助長金融業非理性繁榮,此刻承擔不起另一場金融危機爆發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