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養-有一種素養 名爲「金融」

報告中也指出,往往因爲缺乏金融教育的機會與資源,導致金融知識不足。圖/本報資料照片

重要智庫臺灣金融研訓院於2024年底完成了兩年一度的「臺灣金融生活調查」,調查是參考英國與澳洲的作法,針對國民進行金融生活相關資訊的調查,尤其特別對於財務脆弱者如何增加其韌性與尋求改善之道提出分析,是金融生態發展的重要參考。

值得關注者,這次調查也發現財務脆弱者具有共同的行爲迷思,包括、緊急預備金的模糊界線、消費管理的極端分佈、投資儲蓄混淆與衝動投資、快速致富的迷思與無視風險、對正規金融體系的不信任與脫離、買保險是社交而非金融行爲、資訊來源的片面與過度自信、金融素養的M型分佈。報告中也指出,往往因爲缺乏金融教育的機會與資源,導致金融知識不足。

隨着以物價上漲以及資產管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日本政商界致力於普及金融教育,希望培養國民掌握金融知識並具備基礎的判斷能力。從而在2022年將「金融教育」列入高中的學習指導要領,使金融教育成爲必修課程,以期提高學生的金融素養。

2024年4月,日本金融經濟教育推進機構(J-FLEC)成立,由中央金融宣傳委員會、全國銀行協會及日本證券業協會共同發起,提供符合各年齡層的國民能夠接受金融教育的機會。該機構於同年8月起正式運作,除了聘請專業講師到企業與學校進行授課外,並提供了生活規劃及資產管理相關的諮詢服務,讓金融素養得以落實。

回望臺灣,金管會配合108課綱,於2018年與教育部合作推動「金融基礎教育學習架構」,內容包含了「金錢規劃」、「借貸與信用」、「保險與風險管理」、「理財投資」、「金融消費者保護」及「洗錢防制」等六大主題,並設計了針對不同年齡層的教材與教學資源,旨在提升學生金融素養。

金融知識(financial literacy)所強調者爲貨幣、經濟或金融事務相關特定議題之客觀認知與個人主觀衡量,而金融能力(financial capability)則包括金融知識與內容之理解、金融技能(financial skills and competence)與金融責任,後者範圍大於前者。

在未來的推廣中,可以兼容二者,造就我國自長及幼的金融素養。由OECD主辦的「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在2022年重新定義金融素養是「對金融概念和風險的知識和理解,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和理解的技能及態度,俾利在各種金融背景下作出有效的決策,改善個人與社會的金融福祉,並促進參與經濟生活。」應該是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