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三業 對陸曝險部位再降

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金融三業對陸曝險金額較去年同期銳減2,127.18億元,至8,079.5億元,年減幅高達20.84%。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6月底金融三業對陸曝險金額

金融業對大陸曝險部位再下降。因應政經情勢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金融三業對陸曝險金額較去年同期銳減2,127.18億元,至8,079.5億元,年減幅高達20.84%。

另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國銀對大陸曝險總金額降至新臺幣7,493.7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361.61億元大減1,867.85億元,年減幅高達19.95%。這使得曝險總額佔國銀前一年度淨值(約4.95兆元)的比例下降至15.2%,比去年同期降低5.2個百分點,顯示風險集中度下降。

細項來看,三大主要曝險來源皆明顯下滑,其中授信減少1,223億元金額最高,其次是資金拆存減少327億元、投資減少318億元。銀行局主秘張嘉魁表示,國銀持續關注大陸地區的風險。近年來因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債務與房地產風險上升,因此對大陸地區的授信、投資與資金拆存,都採取審慎、保守態度。

截至今年6月底,國銀對陸曝險金額前三大爲中信銀1,738億元、北富銀908億元、臺新銀602億元,以往排名前三的永豐銀降到第四名,曝險金額爲557億元。

保險業對大陸地區也採取減碼策略。據保險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保險業對大陸地區投資有價證券金額爲499億元,全爲壽險業投資金額、產險業爲0,佔可運用資金的比例僅0.15%,相較去年同期的703億元,減幅達29%。

保險業投資資金向來強調長期穩定回報,針對保險業對陸曝險下滑原因,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近年受到大陸政經不確定性升高與地緣政治風險影響,壽險業者的投資資金轉向,導致投資大陸金額下降。

證券期貨投信業對大陸曝險亦持續收斂。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證券期貨業對陸曝險金額爲新臺幣86.7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42.07億元減少55.33億元,年減幅達近4成,對陸曝險金額佔淨值比率則從1.88%下降至1.10%,呈現逐步退場跡象。

其中,減少金額全部來自證券商財務性投資部位的縮減,期貨商與投信投顧業對陸曝險則維持不變。黃厚銘分析,券商對大陸地區財務性投資減少的主因是業者對於關稅政策走向、信用利差以及利率波動較大的擔憂,因此主動調整投資組合結構,減碼對大陸有價證券的投資,以降低不確定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