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瑞銀維持中國市場「超配」評級 強調基本面與估值優勢

在考量中國市場「超配」評級可能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時,Tirumalai指出,美國「優先投資政策」或將影響中國市場,尤其若特朗普政府要求美國養老金與捐贈基金停止投資中國股票。然而,他認爲非美國註冊資金配置於中國市場的比例高於美國資金15%,且增速更快,加上中國內資投入股市的韌性,能夠有效對衝此風險。其次,關稅問題對MSCI中國指數影響有限,該指數的企業營收中,僅5%暴露於美國市場。此外,晶片出口限制雖是討論焦點,但瑞銀認爲其影響偏向地緣政治層面,對中國股市的直接衝擊不大。

瑞銀首席環球股票策略師 Andrew Garthwaite 亦提出當前市場的八大關鍵議題。他指出,全球股市已具備泡沫條件,若中國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量化緊縮結束,市場將滿足泡沫化的所有條件。不過,當前全球市值中,市盈率(PE)超過45倍的佔比仍不足30%,顯示市場尚未進入全面泡沫化階段。

在美股表現方面,瑞銀認爲美國市場相對風險偏向下行,其相對估值仍處於極端水平,與歐洲及日本的 GDP 增長差距縮小。此外,當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達5%時,可能對股市產生不利影響。針對製造業復甦,瑞銀預測2025年全球工業生產將小幅增長2.8%,但難以看到大幅復甦,若復甦發生,建議佈局新興市場、日本、類比半導體及礦業。

此外,AI相關發展亦影響市場策略,DeepSeek被視爲技術擴散的推動力,可能促進中國科技業發展,並提升非科技產業的競爭力。瑞銀預測,若全球名目GDP增長達3.7%,中國股市仍具備超配條件,因其估值低且持倉明顯偏低。

在區域市場配置方面,瑞銀建議歐洲復甦可關注零售、廉航及特定建築類股,並認爲銀行股仍有上行空間。此外,瑞銀策略顯示可低配全球週期股(科技與金融除外),但超配銀行股與防禦性產業,如公用事業、醫療設備及食品零售。

綜合來看,瑞銀持續看好中國市場,並認爲估值優勢與內資韌性將有助於對抗地緣政治風險,在全球市場資金分配策略中,仍值得維持「超配」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