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All in AI引風險擔憂 行業呼籲政策出臺 建議探索分類監管

財聯社7月31日訊 (記者 曹韻儀)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再次引發金融業對AI的關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大行紛紛接入阿里AI;多家保險公司也在會上表示將加速“人工智能+”戰略、綠色算力等探索。財聯社記者近日走訪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多數金融機構正加快AI應用落地,不少機構更喊出“All in AI”的口號。

“金融業積極應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All in AI已成趨勢。”一位華東地區保險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在科技浪潮的推動下,銀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未來十年將是AI驅動的十年。”網商銀行行長馮亮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財聯社記者也瞭解到,伴隨金融業對AI探索的持續深入,監管部門對金融業AI變革,金融機構數字化進程關注度提升。“監管部門正在推進數字金融發展和監管的有關政策研究、制定”,一位金融專家對財聯社記者坦言。

調研過程中,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伴隨AI應用落地,金融機構明顯效率提升,在不斷挖掘數據的過程中亦會找到新機會業務。當然,也有不少金融業人士認爲,AI也引發一些擔憂,數據隱私問題,算法透明度問題,模型幻覺問題,都有待解釋。“監管部門應該加大人力和智力技術投入,對AI技術驅動的新興業態進行有效監管。”有專家建議,可探索推行分類監管。

從輔助到核心,金融機構All in AI效果如何?

與此前調研不同,此次,財聯社記者發現,金融機構對AI大模型等的運用,已然從輔助工具,步入核心業務場景,且有重構機構業務的趨勢。

“金融機構都相對謹慎,對AI大模型的應用,此前多聚焦在內部流程、智能客服等層面。”一位金融大模型專家對財聯社記者坦言,但在其看來,這種趨勢已經在改變,近兩年伴隨金融機構數字化推進,AI在效率提升、數據挖掘上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更多機構開始願意去探索,AI在覈心業務上的利用,或者利用AI去挖掘一些新的業務增長點。”

“在淨息差承壓背景下,更多應該從降本增收的角度來看待AI幫助銀行經營。”有銀行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指出,比如,有助於金融機構降低運營成本,在內部運營的代碼生成、數據處理等環節提升效率,減少人力投入;在信貸審批等流程加速處理,提升資金週轉效率。同時,能助力精準營銷,挖掘潛在客戶,拓展業務,增加收入等等。

不少銀行已經開始利用AI技術驅動業務創新和體驗升級。“我們希望推動金融服務從‘輸血’向‘造血’升級,銀行服務從‘金融’領域延伸至‘經營’層面。”馮亮表示。調研中記者也發現,不少銀行早已開始在與客戶關係上轉變思路,從信貸層面延伸至助力客戶經營。

馮亮對財聯社透露,網商銀行正在開發第一代AI產品“AI CFO”,據其介紹,該產品爲小微企業量身定製。“以開連鎖店的小微企業爲例,他們不僅希望銀行能夠一站式處理多門店、多平臺的收款業務,還希望銀行能夠幫助他們統計分析各門店的經營狀況,如哪個門店生意好、哪個差,如何分配營銷預算,瞭解同類型連鎖店的生意情況以及好的營銷舉措,甚至在開新店時,能夠提供區域佈局建議,以實現性價比最大化。如果有‘AI CFO’貼身服務,或許就能成爲他們的生意參謀。”

多位險公司人士也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其所在機構中,AI技術已深度滲透至信貸審覈、風險決策等核心業務。“從理賠審覈到客戶管理,從風險控制到產品定價,AI技術正在全方位重塑保險業務的各個環節。”中國太保也給出一組數據,太保壽險提供全鏈路客戶經營智能輔助,觸達轉化率提升1.9倍;太平洋健康險利用AI技術重構理賠機制,將健康險理賠作業人效同比提升80%。

AI加速落地背後藏風險 行業建言:探索推行分類監管

伴隨金融機構AI應用探索的不斷推進,監管部門對金融業AI關注度也逐步提升。

“監管部門一直在高度關注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AI應用等進程。”一位金融專家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據其瞭解,數字金融發展和監管的有關政策,相關監管部門正在研究、制定。

近期,也有不少地方監管部門有所動作。此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正式發佈《重慶金融業AI創新應用場景能力清單》和《重慶金融業AI創新應用場景機會清單》,系統梳理了30餘項AI應用場景,清晰地描繪出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具體需求與痛點。

安永大中華區科技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顧卿華對財聯社記者表示,AI產業發展也得益於政策層面的持續支持,“人工智能+”首次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根據IDC數據,預計到2028年,中國AI總投資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五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5%。

不過,人工智能也引發了一些擔憂,包括是數據隱私、算法透明度等問題。“要關注AI應用的合法合規,在隱私保護、數據保護、意識形態安全等領域建立保障機制。AI的公平透明也是核心價值要素之一,應在數據、算法、應用中努力消除隱匿的偏見,讓模型算法及其輸出結果透明可控,可解釋可追溯。”顧卿華對財聯社記者強調,AI的安全可靠也是重要的關注點之一,確保AI技術的穩定性、可靠性、可持續性,並且有充分的保護和干預機制。

一位金融專家也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對AI的監管有兩個方面的風險需要關注。“一是金融機構使用AI,會帶來哪些以前不曾面臨的風險,比如模型幻覺,算法黑箱;二是AI運用會不會放大傳統類風險,很多模型、算法、訓練數據都是相似的,這會不會導致決策結構同質化?會不會引發羊羣效應?”

“現代金融監管體系主要針對傳統業務模式設計,對AI技術驅動的新興業態缺乏有效規制手段。”招聯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其建議,可探索推行分類監管。“不同AI技術的應用場景,如信貸評估、投資顧問、反欺詐等,在應用的技術框架、技術複雜度和深度上存在較大差異,風險發生概率和影響程度上也不盡相同。因此,在政策上可考慮制定差異化的監管要求,對高風險應用(如高頻交易等)實施更嚴格的監管,對低風險應用(如智能客服等)實施相對寬鬆的監管。”

此外,董希淼還指出,跨國金融機構還面臨不同司法轄區監管標準差異帶來的合規挑戰。如歐盟的《人工智能法案》與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在數據本地化、算法審計等方面的要求存在較大差異甚至是衝突。其建議,推動國際標準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