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漲是多頭最後一棒?不同週期、佈局不同...大盤創高優先「1體系」
臺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文.玩股神探】
「金融股漲就是最後一棒」之所以流行,主因在多頭期間市場焦點集中於半導體與電子,金融股漲幅相對慢、存在感低;但從聯動關係觀察,金融股長期與大盤同向,空頭來臨時因資產與放款循環的反身性又容易被放大檢討。
正確的理解應是:當國家經濟穩定、違約率低、風險資產評價改善時,金融業投資與放款雙主軸自然受惠;多頭尾段固然需更謹慎控風險,但並不代表金融股只剩情緒行情。
聯動大盤權重與資金的主因?
金融保險權重約一成,使其對指數變動的敏感度高於多數產業;當大盤創高、半導體估值墊高後,資金往往尋找估值相對便宜且胃納量足夠的口袋,金融股於是承接了分散資金的需求。
大盤若上漲 10%,約有 1% 的資金可能自然流入金融族羣;這並非純粹的「末升段情緒」,而是源自權重結構與資金再配置的必然機制。
再者,金融業以投資與放款爲本,利率路徑、債券評價與匯率變化會透過資本利得與利差傳導到獲利,形成與景氣同向的結構性共振。
銀行、壽險與券商的循環差異
同爲金融,受益邏輯卻不盡相同:銀行主要吃利差與資產品質,對景氣與監理週期敏感;壽險資產以股債與不動產爲主,對利率、債券評價與匯率更爲敏感;券商與投信則高度倚賴資本市場的量能與波動。
三大法人與政策面在拉擡權值的同時,也會透過被動權重與被動買盤帶動金融族羣,形成「指數—資金—基本面」的正反饋鏈條。
四大金控速覽:富邦金、中信金、兆豐金、元大金
富邦金(2881):壽險與全牌照佈局的富邦金長年是獲利王,但今年7月EPS僅0.6元、較去年同期1.38元顯著下滑,前七月累計3.49元年減四成多;關鍵在壽險評價壓力,富邦人壽7月稅後87.4億低於去年的137.1億,所幸銀行7月稅後38.2億 年增近三成,證券與產險也有貢獻但佔比有限。
中信金(2891):以銀行爲主、壽險爲輔,全球14國370據點支撐零售與企業金融,前七月EPS 2.08低於去年2.41,臺灣人壽7月稅後17.42億 明顯低於去年的67.5億,但雙引擎使其對利率循環更具抗性。
兆豐金(2886):公股金控代表兆豐金以銀行放款與外匯爲主,前七月EPS自1.71降至1.51,去年高利率與臺幣貶值墊高基期,今年在關稅不確定、海外降息與臺幣升值下,海外收益轉弱屬合理回落。
元大金(2885):源自券商、資本市場,因此投資敏感度高,元大銀行7月稅後11億 不及元大證券的19.58億;證券前七月稅後115.45億 低於去年的121.27億,配股膨脹也使累計EPS自1.77降至1.5,壽險更由去年7月獲利6億轉爲今年7月虧損0.75億,整體表現更受量能與波動影響。(以上數據皆依原稿資料整理)
在不同週期下的佈局思路
若多頭續行且大盤創高,半導體估值墊高後的分散資金會自然尋向金融,配置上可優先鎖定資產品質穩健、利差具韌性的銀行體質金控,並搭配久期與對衝管理成熟的壽險標的。
當盤勢進入震盪,資本市場相關收入的重要性提升,券商與投信體系更容易受惠。
若利率進入快速下行,債券評價回升有利壽險淨值與獲利修復,但需同步關注匯率變動;美元轉弱、臺幣升值的階段,海外曝險較高的標的可能承壓,配置上宜調整暴露並加強匯率風險控管。
由結構到估值的一體化檢查
實務上可先理解個別金控的獲利結構與敏感度,再檢視資產品質與風控(如逾放比、備抵覆蓋與久期/對衝策略),最後回到估值與股息,把本益比、股淨比與殖利率放在自身歷史區間與十年期公債利率的座標系裡比較。
若企業海外曝險比重較高,還需評估幣別結構與地區集中度,才能在指數創高的同時兼顧風險收益比。
當指數創高,金融股上漲是常態而非例外
整體而言,大盤創高就會帶領金融股跟着上漲,其本質是權重結構與資金分散的合力,而非單純的末升段情緒。
投資人與其把金融股視爲風險訊號,不如將其視爲讀懂景氣與資金循環的指標與工具,在明確的利率與景氣脈絡下做出銀行、壽險、券商的差異化配置,並以嚴謹的估值與風控框架貫穿操作,才能在多頭後段依然把握穩健的超額報酬。
◎本文獲「玩股網」授權轉載,原文:大盤創高才是金融股起漲點!臺灣最強四大金控基本面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