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也曾是「千金股」 往事回憶讓一票老股民捶心肝
近千名投資人涌向臺北地方法院,期望在拍賣中買到國泰信託公司股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04/14 林建榮攝影)
臺股「股價最高」的那檔股票,每個時代總會有一位王者登場,正是所謂「股王」。每一檔股王崛起,背後總藏着一段讓散戶刻骨銘心的故事。當股王被市場簇擁着一路擡上天價時,許多散戶都會搶着上車,哪管列車會不會出軌。
【推薦閱讀】 股市變變變! 1990年股票指數從萬二變二千 股災不是第一次 那些資深股民才經歷過的回憶
來源:聯合晚報-07 證券‧投資 (1988/06/01)
即便貴爲「千金股」,投資人若是一味死抱不放、從不考慮獲利了結,最終也可能落得「見好不能收,來去一場空」的命運。回顧臺股歷史,1989至1990年間,國壽、華南銀、彰銀和第一銀等金融股,曾先後衝上千元關卡,掀起市場轟動。但此後,千元以上的高價股便沉寂多年,直到2006年後纔再度出現。
以當時時空背景來看,輝煌期間集中落在1989年下半年至1990年第一季之間。這段期間恰好也是臺股首次突破萬點。其中,國泰人壽(今併入國泰金控)在1988年6月1日以漲停板之姿衝破1,005元,成爲臺股史上首檔千金股。1989年6月22日,寫下驚人的每股1,975元天價,一張股票價值近200萬元,足夠在當時買下一間房子。當年的國泰人壽是全臺最大的資產股,不僅投資人不太擔心成爲壁紙股,更以霸氣的「連續三年,兩股配一股」承諾,穩坐當年股市神壇,其在市場上的地位,可說比今日的臺積電還要風光。
然而,光陰荏苒,過去那些耀眼的金融股,在近二十年來股價卻難以再見百元天日。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臺灣金融股表現長期疲軟,即便政府多次釋出政策利多、炒熱兩岸參股議題,也僅短暫激起一、兩日的火花,之後便迅速回歸冷靜。
金融商品高度同質化,業者間殺價競爭、追求微利,加上主管機關限制繁多、罰則嚴厲,堪稱「賺的是賣白菜的錢,扛的卻是賣白粉的風險」。而金融整並又受到二次金改陰影籠罩,政府不僅未積極推動整合,財政部更搖身一變成爲公股銀行的守門人,嚴禁民營資本染指整並權。金管會後來甚至對現金股利設下上限,導致投資人無法合理分享經營成果。後來未分配盈餘課重稅,也等於再扒股東一層皮。
而那些曾經套在喜馬拉雅山頂上的投資人,經過20、30年的配股配息,或許已現今勉強收復失土,但也早已錯失資金靈活運用的「時間價值」。這場遲來的圓夢,終究還是帶着一絲苦澀的代價。